引言:柏拉圖、哥白尼、笛卡爾、牛頓、伏爾泰、叔本華、尼采,為何眾多哲學家都會選擇獨身?
尼采對女性的看法,是偏狹的、殘忍的。
在他的觀點中,女人是“危險的、鬼祟的、潛行的小食肉動物”。
真正維系愛情的是夫妻之間不共戴天的仇恨,一對靈魂的貧乏,迎來了漫長的愚蠢。
對于自己的獨身,尼采認為:作為一個哲學家,必須擺脫女人,獲得自由。
尼采孤傲、憂郁、深刻,同時也要求身邊的人和他一樣深刻。
這種難以接近的性格,注定了要受到他人的排斥,但同時他也在排斥著他人。
尼采一直認為自己的時代沒有前途,他不愿意接受那個時代的一切。
牛頓是“近代物理學之父”,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但是這個全才唯一不懂得就是女人。
甚至說在牛頓的觀念里根本就沒有女人。
牛頓的一生都在研究,數學、光學、力學的研究登頂之后。
牛頓緊接著就投入到煉金術、神學的領域中,在牛頓的世界里真的是學無止境,不過要除了女人,因為他是從內心的對女人不感興趣。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不管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女人,對他們都沒有影響,那么那個人可能就是牛頓。
叔本華在哲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在性格上的怪癖也是極端的。
叔本華認為:“一個理智的男人,不可能做出談戀愛這樣的蠢事”。
在他眼里,結婚就意味著要求和戰爭。
這個像野獸一般的天才,跟整個世界更是格格不入,沒有家庭,沒有朋友,仇視女性。
除了哲學,只有一條陪伴他的愛狗,被取名為“世界靈魂”。
克爾凱郭爾和卡夫卡原本都是有結婚對象的,而且都已經訂了婚。
但是都因為恐懼婚姻,最終選擇了違約。
他們都無法去踐行婚姻許諾中的幸福,所以放棄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卡夫卡甚至明明白白地寫道:自己就是人類的替罪羊。
哲學家的思想,我們很難理解,但是從社會角度來說:
人類的延續完全是通過生育來實現的,如果都不結婚,人類豈不是早晚要滅絕。
婚姻就相當于一種神圣的契約,在婚姻的契約中完成人類生產使用的同時,創造更多的幸福。
反之,沒有婚姻的契約,我們可能直接回到了原始社會的狀態。
而且獨身現在開始慢慢地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全球選擇單身的人數越來越多?
以前在知乎上看到了高贊話題:結婚是為了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有多人認真地想過?
最高贊的回答是:結婚就是合法地把你和你不喜歡的人綁在一起,如果真的喜歡不需要法律程序,但是沒有這條法律程序,生的孩子就是黑戶,所以為了以后必須結婚,除非你有勇氣跟整個世界對抗!
更可怕的事情是,假如你不結婚,未來沒有孩子,你進養老院都會被排擠。
現在看來,結婚根本不是兩個人的感情那么簡單了。
而且能不能遇到自己喜歡的人也是一個未知之謎。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和一個人,合法地在一起了。
組建一個幸福快樂的兩口之家,似乎成了很多愛情期待者心中的夢。
除此之外,現在很多人可以說是沒有婚姻自由了。
雖然我們早就過了指腹為婚的年代了,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都是迫于父母的壓力。
有些父母甚至認為,你總是不結婚,他們簡直太丟臉了,甚至以死相逼。
在他們眼里,只要你結婚,他們就萬事大吉,他們就能堵住你七大姑八大姨的嘴,
至于你過成什么樣,那就是個人的命。
其實每個人都是渴望結婚了,誰想都回到自己的小窩里,幸福又快樂。
在外面受盡委屈的時候,回到家能得到一個愛的擁抱,但是大多數回到家得到的都是無休止的爭吵。
很多人都認為,與其如此干脆保持獨身。
其實結婚,也不過是為了給相愛的人一個家庭,讓自己也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
我們雖然不用像哲學家那樣極端,但也不能在沒有考慮好的情況下就結婚。
結婚每個的一生最好只有一次,希望結婚是讓愛情更甜蜜,而不是淪為愛情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