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大一環”今日首次試驗放電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石油、煤等能源是有限的。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核聚變能源”被科學家認為是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唯一出路。
今天上午,我國首臺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簡稱:“科大一環”),初步實現了裝置常態化運行。到目前為止,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80千安。據介紹,該裝置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有望將來解決人類能源不足問題。
“科大一環”兩分鐘可放電一次
今天上午9:30,“科大一環”舉行了試驗放電,這臺裝置主機總體直徑8米,通高6米,總重量超過70噸。
該項目工程總指揮、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劉萬東教授介紹,今年8月15日,“科大一環”成功實行聯調放電,獲得了第一等離子體。9月9日,“科大一環”實現了“一鍵控制”全自動化的氫等離子體放電,裝置進入初步運行狀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科研人員繼續努力,優化放電參數,初步實現了裝置常態化運行。到目前為止,每兩分鐘即可獲得一次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可達180千安。
劉萬東介紹,“反場箍縮”是有別于托卡馬克、仿星器形式的另一類環形磁約束聚變裝置,是先進磁約束聚變方式探索研究的重要平臺。“反場箍縮”最重要的特點是約束等離子體的磁場是由等離子體內部電流所產生,具有純歐姆加熱達到聚變點火條件、高質量功率密度等優勢,是未來磁約束反應堆一種可能的候選方案。
最終目標是解決能源不足問題
與大家知道的“小太陽”(卡馬克)一樣,“科大一環”建設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解決未來能源短缺問題。
“石油、煤等是當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要能源,但這種能源是有限的,而且使用后會產生污染。”劉萬東說,科學界普遍認為“核聚變能源”是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唯一選擇。
“核聚變能源”能產生多大的能源呢?劉萬東向記者形象地描述:比如一升海水可以產生相當于300升汽油的能源。
“可以說,聚變所需要的資源十分豐富,而且不會造成污染,可以說是一種清潔能源,足以解決人類對能源的需要。”劉萬東介紹。
實現“水變能源”還需百年時間
面對記者的提問,劉萬東說,“這是‘科大一環’等聚變裝置建設的最終目標,要達成這一目標,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過程。”通過聚變可以實現“水變能源”,那么人類還需要多久才能實現這一最終目標?
劉萬東說,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進行“聚變”實驗,但“聚變”還處于科學實驗的階段,還有許多科學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
對于現階段“科大一環”的建設意義,劉萬東介紹,“科大一環”是我國完全自行設計、自主研制集成的國際先進反場箍縮裝置。它的建成將為國內外從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全新的大型實驗平臺,對我國磁約束聚變領域高端人才培養,發展磁約束聚變能科學技術研究事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