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輸穴應用
第一節         五輸穴之意義
五輸(輸同腧)穴是十二經分布于肘膝以下五個特點輸穴,簡稱五輸穴,就是井、滎、輸、經、合五個穴,因五輸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屬性,所以又有人將之稱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氣血運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個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關于五輸穴的意義,《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說:“五臟五輸,五五二十五輸;六腑六輸,六六三十六輸;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靈樞本輸篇還有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這是說五臟(同臓)即肝、心、脾、肺、腎,每經各有五個輸穴(井、滎、輸、經、合)合計二十五輸穴(此外還應包括心包手厥陰經亦有五輸,實際六腑應有三十輸穴)。六府(同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每經各有六個輸穴(即井、滎、輸、原、經、合),合計三十六穴(六臟沒有原穴,以輸代原,但因原穴與輸穴在五行中為同一屬性,所以雖有人另立章說明,但仍有人將之列入五行穴述說)。
至于“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它的意思是說:經氣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頭,故稱井,形容脈氣淺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側;經氣流過之處,如剛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稱滎,脈氣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經氣所灌注之處(輸有輸注之意),如水流由淺入深,故稱輸,脈氣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關節附近;經氣所行部位(經有流行經過之意),像水在通暢的河道中流過,故稱經,脈氣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經部;經氣最后匯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脈氣深大,其穴位于周膝關節附近。但不超過肘膝關節而言,其穴位“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實用有效。
第二節  五輸穴屬性與原理
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系最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熒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陰經井木、熒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
這樣的配合有什么理由嗎?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說:“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金,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井金也,余皆類此。”這是將庚金與乙木就五行與天干融合說明(天干之五行系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屬陽干,乙丁己辛癸屬陰干),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其余四輸依次類推。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克,雖為相克,但實際則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制論的意義。
五輸穴全部位于肘膝以下,肘膝下還包括絡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脈交會穴等特定穴位。這些穴道一直被認為治療范圍廣,效果好的穴道,不僅可治療局部,鄰近和循經的疾病,還可治療全身臟腑的疾病。一些高明的醫生也就僅針手腳(指肘膝以下)的穴道即能達到起病愈合的目的。為什么肘膝以下的穴道效果好,治病廣?從解剖學分析,除了與其所治疾病部位或臟腑有節段神經的牽連關系外,可以認為主要是由于肘膝以下的穴道,在大腦皮層的代表區特別大的緣故。神經解剖學知識指出,人體各部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的大小,不是與人體該部體積的大小成正比,而是與該部的功能繁簡成正比。手是勞動器官,足是運動器官,它們的功能很復雜,所以它們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也就較人體其它部分大得多。因此將之應用于針灸也就是針肘膝以下的穴道,對大腦皮層的影響范圍廣,作用力強大。
還有在手上,拇指的功能比其它四個手指的功能復雜;在腳上,姆趾的功能比其它四個腳趾的功能復雜。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腦皮質的投射代表區更大,針灸醫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間的合谷穴(大腸經的原穴),和腳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間的太沖穴(肝經的原穴),認為這二個穴道治病的范圍廣,作用強,療效高;同時把合谷、太沖兩對穴道一起使用叫做“開四關”……..有鎮靜、鎮定、鎮痙等作用。可以治“諸臟腑病癥”和很好疑難雜癥,尤其是神經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更常有很好的療效。董氏奇穴一一(手指)部位的穴位特多,療效亦好,特別是大拇指上的五虎穴及婦科穴,其效果更非十四經穴所能及,這些亦就是基于此一原理之認識及應用。
第三節  五輸穴經典應用
五輸穴是一種要穴歸類法,有一少帶多的優點。五輸穴為五臟在經絡的全息點。古人言:“善用針者,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主要系指五輸穴而言。如果說方劑有經方時方之分,針灸亦可分經方時方,靈活應用五輸穴就如同方劑學活用經方一般,精要而速效。目前有關五輸穴的應用,首先仍系以《內經》為主,其次則為《難經》所述者;此外尚有生克制化用法;同氣相求用法(又稱交應療法);五門十變療法;升降應用療法;時間療法等等。以下擇要介紹:
一、        內經一般用法
內經有關五輸穴應用的報道很多,但應用最廣泛則是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穴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這里指出了五輸主治五變的應用剛要,其應用大致可歸類分析如下:
(一)“病在臟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腦開竅,寧神泄熱及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于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性證初發期之暴痛。或某一臟器之功能失調,有一定治療作用,根據靈樞本藏篇所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古人以失神無知者為病在臟,又《傷寒論》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井穴為十二經交接點,急救必用,例如:在少商、商陽點刺出血,能瀉臟熱,疏通經脈中氣血凝滯,開郁通竅,對中風、熱厥、喉腫、狂疾有特殊療效;脾井隱白,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夢靨不寧;隱白(脾統血)配肝井大墩(肝藏血)能治崩漏癥;心井少沖,小腸井少澤均能治中風猝倒,卒然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少沖清熱鎮心尤有卓效;膀胱經井穴至陰能矯正胎位及治難產;腎經井穴涌泉善治各種厥逆及各種癇癥,小兒驚風。此外中沖、關沖均能回陽救逆,治療中風猝倒……。竅陰也能治失眠。從這些例子看來,可見病在臟者取之井,是經驗的結晶。《乾坤生意》也說“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棱針刺手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侯,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點明了井穴急救的特殊作用。
(二)“病變于色者取之滎”,陰經之滎屬火,陽經之滎屬水,病變于色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滎穴對各種病變于色的初發病期,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例如:臨床上治療肺熱病(急性支氣管發炎或肺炎)咳喘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魚際穴對于肺熱及肺熱之氣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暈針時臉色慘白,可針心經滎穴少府強心解之。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間(肝經之滎穴),以肝經行肋下,臨床上治療肋間神經痛刺行間,有鎮痛療效。還有三焦滎穴液門配肺滎魚際善治喉病(見百證賦)等也在臨床常用。
(三)“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輸穴有益氣化濕之功,善治中滿、倦怠、溏泄、疼痛之疾。輸穴對于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的發熱有效,所謂:“時間時甚”就是有時間歇(停停),有時嚴重。這種狀況的病變在臨床最為常見,疼痛除“傷風”及“癌痛”外,幾乎皆為“時間時甚”之痛。蓋輸穴非屬土(陰經)即屬木(陽經),木主風,土主濕,例如:風濕痛平時天氣好則平安無事,下雨天潮即疼痛發作。還有瘧疾癲癇也是有間歇性的發作,這些都是輸穴主治的范圍。個人臨床常用束骨治后頭痛顛頂痛,陷谷治前頭痛,臨泣治偏頭痛,效果很好,這些便都是輸穴。此外用各經輸穴治風濕病痛也極有效,這都是從“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原則出發所致。
(四)“病變于音者取穴經”,經穴之五行屬性在臟屬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相應,與風寒有關。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經穴對于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癥狀,皆有療效。對于各經病變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調者也適用。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的作用,又脾經脈連舌下,針灸大成記載刺脾經經穴商丘,能治舌本強痛就是一例。而前述之咳喘及舌本強痛亦皆能導致聲音改變,此外心經經穴通里善治暴瘖(見金鑒)亦是本于“病變于音者取穴經”的原則下使用的。綜合觀察各經經穴,如:陽溪治牙痛(見席弘賦);解溪治風濕面腫(見金鑒賦)及頦部、下頜、前頸病變;陽谷(小腸經經穴)治頜腫口禁(見百癥賦);昆侖(膀胱經經穴)能定喘(靈光賦)及治齒痛(金鑒);復溜(腎經經穴)能定喘;間使(心包經經穴)可治失音(百癥賦)皆與咳喘或口部發音有關,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臨床價值。
(五)“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功能活動,主臟腑一切慢性病,有健脾強胃,具有培元之功,善治逆氣、脹悶、泄瀉等癥。對于飲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例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陰陵泉等合穴。又刺手足陽明經之合穴曲池和足三里,則能促進消化、呼吸新陳代謝的強壯保健作用。尺澤、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飲食不節,急性腸胃病,又“經滿而血者”取之于合,委中、足三里、曲澤、尺澤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條是說滎穴、輸穴適于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于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滎輸治外經”,一系指滎輸部位較淺,所以用治體表及經脈病,其次是與滎輸的五行屬性有關,蓋陰經之滎穴屬火,陽經之滎穴屬水,水火與寒熱有關,也就是與外感有關,而善治外感病。液門為外感起手針,治感冒甚效,配合肺滎魚際療效尤佳。陰經之輸穴屬土,陽經之輸穴屬木,土應脾主濕主肉,木應肝主風主筋,外經病多與風濕及筋肉有關,所以風濕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輸穴,外感風寒風熱之病及上火火熱,體寒陽虛之病多取滎穴。
例如:每一經之輸穴皆善治本經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頭痛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臨泣善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間、三間(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渚、束骨等有效,這就都是“滎輸治外經”的具體實踐。至于合治內府,一則系合穴之本,水與腎相應為先天之本,針合穴有調先后天之作用。
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發現胃弛緩時會使收縮增強,胃緊張時能使之弛緩,并可解除幽門痙攣。又如:陽陵泉,用膽囊造影研究,發現針刺無膽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時,陽陵泉能增強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因此對膽石癥有一定作用。
這說明了“合治內府”是有科學道理的。《靈樞·夭壽剛柔篇》則說“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這條的意思是說內為陰,體內的五臟屬陰,五臟有病,即所謂病在陰中之陰,當刺陰經的滎火穴和輸土穴;外為陽,體表的皮膚屬陽,如果皮膚有病即所謂病在陽中之陽,就當刺陽經的合土穴;外為陽,體表的筋骨屬陰,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謂病在陽中之陰,就當刺陰經的經金穴;內為陰,體內的六腑屬陽,如果六腑有病,所謂病在陰中之陽,就當刺陽經的絡穴。針對上述原則,五臟有病可取滎穴、輸穴。
如:心經有火,出現舌赤、口燥、心煩等癥時,可取心包經的滎穴勞宮、輸穴大陵治之。腎經有熱,出現尿頻、溲赤、腰痛等癥狀時,可取滎穴然谷、輸穴太溪治療。此處取滎輸主要是指陰經之滎輸,與前述滎輸主外經,多系去陽經之滎輸有別。
病在臟(陰之陰)取滎輸之原因大致如下:臟病以心病為急,又心為五臟六腑之主“主明則下安”陰經滎穴屬火,與心相應,針之有護心氣之作用。陰經之輸穴屬土,針之有健脾固后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陰經之輸穴與原穴同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患當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針輸穴有調臟腑原氣之作用。病在皮膚(陽之陽)取陽經合穴,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病常用大腸經曲池穴治療。其它天井、足三里、委中(刺血為主),陽陵(治帶狀皰疹)均能治相應的各經皮膚病變。蓋合穴屬土,刺合穴一則通于脾,清熱利濕,一則補土生金,增強皮膚之抗病力。
還有《靈樞經·本輸篇》曾說:“春取絡脈諸滎……夏取諸輸絡……秋取諸合……冬取諸井……。”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說:“……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這些都與季節有關,留在時間療法部分再相加說明。
二、        難經一般用法
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咳喘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輸經合所主病也。這就是五輸穴配合五行屬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為什么說:井可治心下滿,滎穴可治身熱,輸穴可治體重節痛,經穴可治咳喘寒熱,合可治逆氣瀉泄?因為井在臟屬木為肝,肝分泌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以助消化,若肝失調達而郁結,則中脘必現痞滿,故心下滿,可當取井穴;滎穴在臟屬火屬心,心主血脈,脈是營養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礙營養進行,使體內發生變化,即現身熱,當刺滎穴,滎穴能清熱瀉火,治療各種熱性病(急性熱性病),也能育陰清熱,治慢性熱病;輸在臟屬脾屬土,脾助消化,相當于西醫的淋巴,若其吸收運化遲滯,就發生體重節痛,當取輸穴,輸穴能補土益氣化濕,除疼痛外,腫滿倦怠,泄瀉都有較好療效;經穴在臟屬肺屬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調溫作用,若客邪皮毛,調溫失調,就發生寒熱,客邪傳肺,肺失肅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濟,就發生咳嗽,兩者病證,均用經穴;合穴在臟屬腎屬水,腎為濾水器官,膀胱乃排水總樞,若邪熱客于膀胱,膀胱失職,水分就從大便排出,發生逆氣而泄之病,又腎主受納,與肺之肅降共同完成氣之呼吸。腎虛則氣逆不降,而為喘、脹、悶、宜針合穴。
對此,虞庶注解說:“井法木以應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滿,今治之于井,不令木乘土也。
滎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于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于滎,不令火乘金,則身熱必愈也。輸者法土應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土自病則體重,宜治于輸穴。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金主肺,肺主寒熱也”)。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于沖脈,則氣逆而里急,腎主開竅于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以上井滎輸經合,法五行,應五臟,邪湊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診者審而形之,……各依其時而調治之。
以上是難經六十七難所述之五輸主病,其連用經常可及,例如:
“井主心下滿”,脾井隱白配胃俞、天樞治腹脹效果很好(針灸經穴學)配厲兌(胃井)能治夢魘不寧,中醫學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滿癥狀,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癥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井穴能疏泄邪熱,開通心竅,故能治急癥。
“滎主身熱”,滎穴屬火能治熱,所以各經與熱有關之病皆可取該經滎穴治療,魚際為肺經滎穴,對于傷風襲肺之發熱有退熱作用,能用治于肺炎。液門為三焦經滎穴,能治三焦之熱,尤以上中焦壅熱所導致之五官咽喉疾患(金鑒、百證賦)效果較佳,配合魚際治療喉痛,更是特效(百癥賦);二間為大腸經滎穴,善治大腸經熱癥,(玉龍賦、天星秘訣、席弘賦)等古訣均認為可治牙痛,臨床應用確有卓效;胃經滎穴內庭亦為治牙痛要穴(尤其是火牙痛),對于胃腸熱病,療效亦佳;其它大都能治溫熱病(金鑒)。然谷能瀉腎治熱(通玄指要賦、金鑒),勞宮能清心火,治口瘡(金鑒)清胸膈之熱(針灸精粹)……等,都說明了滎主身熱是具有實用價值的。
“輸主體重節痛”,臨床運用尤為廣泛,結合內經所言:“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運用,對于除因外邪引起之各種疼痛外均有極佳之療效(外邪引起之疼痛,痛無休止,但外邪解則痛自愈),例如傷風感冒的四肢重痛,可取肺經輸穴太淵;消化不良的四肢重痛可取脾輸之太白;腕肩腰背痛取后溪,上肢內側痛取大陵、太溪;下肢痹痛取太沖、太溪;臨泣治偏頭痛;陷谷治太陽穴(胃經所過);束骨治后頭痛,也都是應用輸穴治痛的有效例子。
“經主咳喘寒熱”則與內經所言:“病變于音者取之經”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認為金為發音之氣,金實則不鳴,金破亦不鳴。肺屬金,與發音有關,與喘咳及寒熱(即發熱惡寒)亦有關。而事實上,喘咳與發音也有關,是一種會發出或改變聲音的病,因此經穴能治療。又由于“寒熱”與表癥有關,所以兼有表癥或由表邪引發之病變也可采用經穴治療。如經渠(肺經經穴)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有特效,對于大感冒喘咳亦有卓效;解溪(胃經經穴)能治土虛不能制水之分水(腎臟炎)證療效甚佳(金鑒);陽輔(膽經經穴)治療傷風感冒引起之偏頭痛;昆侖(膀胱經經穴)治感冒引起之后頭痛,效果很好。
“合穴主逆氣而泄”應用尤多,效果尤佳。“逆氣”之病每經皆可見及,肝氣逆則肝陽上亢;肺氣逆則氣喘咳嗽;胃氣上逆則便秘嘔吐;脾氣上逆則噯噦腹脹;腎氣逆則小便不通……等,臨床常用尺澤治氣喘(靈光賦);足三里(胃經合穴)治療腹脹、嘔吐(大成、雜病穴法歌、百癥賦)、定喘(席弘賦、玉龍歌、雜病穴法歌、行針指要歌);陰陵泉(脾經合穴)治心胸肋之滿(席弘賦、金鑒)。曲池(大腸經合穴,肝與大腸相通,乙庚合化金能制木)和陽陵泉(膽經合穴)治療肝陽上亢之血壓高,都頗有佳效;治療泄瀉則曲池、足三里、陰陵泉也都有卓效,可見“合主逆氣而泄”確有其道理存在。
難經七十四難也曾經提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的理論,因為與季節有關,留在時間療法用法部分再加說明。有關難經六十八難對五輸穴的應用,針灸聚英曾有一段歌訣,特別附錄在后面,并加以表解,以助記憶。
臟腑井滎輸經合主治:
假令得弦脈,病人善潔,面青善怒,此膽病也。如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當刺俠溪(滎),體重節痛刺臨泣(輸),喘咳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刺丘墟(原)。
假令得弦脈,病人淋溲、便難、轉筋、四肢滿閉、肋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刺大墩(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沖(輸),喘咳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面赤口干、嬉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谷(滎),體重節痛,刺后溪(輸),喘咳寒熱,刺陽谷(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假令得浮洪脈,病人心煩悶心痛,掌中熱而呃,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沖(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輸),喘咳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面黃善噫,善思善詠,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輸),喘咳寒熱,刺解溪(經),逆氣而泄,刺三里(合),又總刺沖陽(原)。
假令得浮緩脈,病人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大白(輸),喘咳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
假令得浮脈,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輸),喘咳寒熱,刺陽溪(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谷(原)。
假令得浮脈,病人喘咳,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他節痛,刺太淵(輸),喘咳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合)。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谷(滎),體重節痛,刺束骨(輸),喘咳寒熱,刺昆侖(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假令得沉遲脈,病人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臍下有動氣,按之牢。如痛,此腎病也。如心下滿,刺涌泉(井),身熱,刺然谷(滎),體重節痛,刺太溪(輸),喘咳寒熱,刺復溜(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第四節               升降應用療法
在素問之遺篇“刺法論”中曾經指出,針刺可以“折郁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余,令除斯苦”。其中凡屬五運六氣升降失常之病,皆可取五輸穴治療。岐伯說:“升降之道,皆可先治”,尚未發病者,更可取五輸穴預防,此就五運之氣升降抑窒分“生”與“降”說明如下:
一、      五運欲升而受抑窒之針刺
素問刺法論曾說:“……升之不前,即有甚兇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發郁,亦須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厥陰之井(大墩穴);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發郁亦須待時,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滎(勞宮穴);土欲升而天沖窒抑之,土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太陰之輸(太白穴);金欲升而天沖窒抑之,金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手太陰經(經渠穴);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發郁亦須待時,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穴)。”。也就是:木其不能升,可取足厥陰(肝經)之井穴大墩,火氣不能升可針手厥陰(包絡)之滎穴勞宮……。表解如后:
五運欲升
窒   星
刺 穴
刺 法
木欲升
天柱(兌)
大墩
足厥陰(肝)之井(木)穴
火欲升
天蓬(坎)
勞宮
手厥陰(心包)之滎(火)穴
土欲升
天沖(震)
太白
足太陰(脾)之輸(土)穴
金欲升
天英(離)
經渠
手太陰(肺)之經(金)穴
水欲升
天芮(坤)
陰谷
足少陰(腎)之合(金)穴
從上表可知木欲升可針木(肝)經木(井)穴;火欲升可針火(心包)經火(滎)穴;土欲升可針土(脾)經土(輸)穴;金欲升可針金(肺)經金(經)穴;水欲升可針水(腎)經水(合)合,總結之即各行欲升可針各經本穴。例如臨床治療疝氣、血崩等屬肝經病變,針刺大墩穴即能收到升提止血之效。
二、      五運欲降而受抑窒之針刺
素問刺法論亦說:“本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得位,降而郁發,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可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少商穴),刺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吧入,抑之郁,發散而可矣!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郁,當刺足少陰之所出(涌泉穴),刺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去郁,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大墩穴),刺足少陽之所入(陽陵泉穴);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去郁,當刺心包絡(中沖穴),刺手少陽所入也(天井穴);水欲降而地卓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氣土,可散去郁,當刺足太陰之所出(隱白穴),刺足陽明之所入(三里穴)。”也就是說:木氣不能降,當取手太陰之所出(井穴)少商,手陽明之所入(合穴)曲池,其余類推。
表解如下:
五運欲降
窒   星
刺  穴
刺    法
地晶(金)
少商
手太陰之所出(井)
曲澤
手陽明之所入(合)
地玄(水)
涌泉
足少陰之所出(井)
委中
足太陽之所入(合)
地蒼(木)
大墩
足厥陰肝之所出(井)
陽陵泉
足少陽之所入(合)
地彤(火)
中沖
手厥陰心包經之所出(井)
天井
手少陽三焦之所入(合)
地卓(土)
隱白
足太陰脾之所出(井)
三里
足陽明胃之所出(合)
從上表可知木欲降可針陰金之井,陽經之合;火欲降可針陰水之井,陽水之合;土欲降可針陰木之井,陽木之合;金欲降則針陰火之井,陽火之合;水欲降則針陰土之井,陽土之合;總結之即各行欲降可針所不勝之經絡之井(陰井)合(陽合)穴。即克其經之陰井陽合穴。
例如:臨床上治療肝陽上亢之病即可針少商、曲池平肝潛陽。又如病機十九條謂:“諸熱瞀,皆屬于火;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噤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病腑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舉凡上述各癥針刺涌泉、委中皆能收取大效。還有如水氣不降,小便不通,針足三里、隱白能有顯著功效等也都是很好的治例。
第五節  五門十變配穴治療法
五門十變首載于《素問·天元紀大論》,主要是由陰陽相合剛柔相配的原理發展而來,即合為五分之為十。一般對五門有二種解釋,一是將十天干演變為五種相合形式,即素問所載,亦有種之夫妻相配者;另一種是根據十二經脈中井、滎、輸、經、合所屬五行的相生關系,以及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原理,本章所述系指前者而言。
根據“河圖”之數一、二、三、四、五是生數,六、七、八、九、十是成數,又稱為五行生成數,故天于中的陽干陰干,按順序隔五相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甲與己合;“地二圣火,天七成之”,故乙與庚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丙與辛合;“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丁與壬合;“天五生土,地九成之”故戊與癸合。
每年五運的起建,都是依該歲正月所建十干的相生推算而來的。例如:甲己之歲首正月皆建丙寅,丙屬火,火生土,故甲已為土建,乙庚之歲月正月皆戊寅,戊屬火,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其它丙辛之年,正月皆建庚寅,丁壬歲首建壬寅,戊癸歲首建甲寅,可依次類推。這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合而為五,分而為十,故稱為五門十變。
根據天干之臟腑配合,為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胃。因此可做圖表如下:
五門十變合化表
天干合化
臟腑合化
甲已合化土
膽、脾合化脾、胃
乙庚合化金
肝、大腸合化肺、大腸
丙辛合化水
小腸、肺合化腎、膀胱
丁壬合化木
心、膀胱合化肝、膽
戊癸合化火
胃、腎合化心、小腸
這種配穴法又可分為多種,下面詳細說明:
一、合化治療法
例如:甲己合化土,就是甲(膽經)之本穴(木穴)臨泣加己(脾經)之本穴(土穴)太白等于土。
這種方法,用在補瀉治療時,僅針二經之本穴,就產生化合治療效果。各經之化合取穴如下:
肝經與膽經屬木
實證:以火瀉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經本穴足三里,即腎經本穴陰谷。
虛證:以水補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腸經本穴陽谷及肺經本穴經渠。
小腸經與心經屬火
實證:以土瀉之,甲己合化土,用膽經本穴臨泣及脾經本穴太白。
虛證:以木補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經本穴少府及膀胱經本穴通谷。
脾與胃經屬土
實證:以金瀉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行間,及大腸經本穴商陽改二間。(瀉井當瀉滎)
虛證:以火補之,戊癸合化火,用胃經本穴足三里,及腎經本穴陰谷。
肺經與大腸經
實證:以水瀉之,丙辛合化水,用小腸經本穴陽谷及肺經本穴經渠。
虛證:以土補之,甲己合化土,用膽經本穴臨泣及脾經本穴太白。
膀胱經與腎經屬水
實證:以木瀉之,丁壬合化木,用心經本穴少府及膀胱經本穴通谷。
虛證:以金補之,乙庚合化金,用肝金本穴大墩改曲泉,及大腸經本穴商陽改曲池。(補井當補合)
化合治療法,也有僅以經絡配合為主,而不拘泥于穴道,亦不拘泥于所治病癥,這種配穴法,古醫書中說的很多,就甲己合而言,如玉龍賦所說:“陰陵、陽陵,除腫之雉熬,商丘、丘墟,腳痛堪追”(陰陵與商丘均屬脾經,為己土;陽陵與丘墟均屬膽經,為甲木);乙庚相合,就是肝經的穴和大腸經的穴相配,如席弘賦所說:“手連肩脊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又如百癥賦所說:“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太沖、期門均屬肝經,為乙木,合谷溫溜均屬大腸經,為庚金);其余丙辛相合,即小腸經配肺經,如(千金)所說:“后溪并列缺,治胸項痛”(后溪屬小腸經,為丙火,列缺屬肺經,為辛金);丁壬相合,如百癥賦所說:“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天池屬心包經,為丁火,委陽屬膀胱經為壬水);戊癸相合,如百癥賦所說:“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陰谷屬腎經,為癸水,三里屬胃經,為戊土);這些例子,就都沒有拘泥于用各經本穴,治療也未拘泥與甲己合化治脾胃,乙庚合化治肺大腸之呆滯。
二、互合治療法
這種方法就是甲己相合,針治膽經本穴臨泣,可以治療脾經疾病,針治脾經本穴太白可以治療膽經疾病。其它各經均可以此類推,各經之互合取穴如下:
膽經(甲)的病變用脾經(己)的本穴太白治療。
脾經(己)的病變用膽經(甲)的本穴臨泣治療。
肝經(乙)的病變用大腸經(庚)的本穴商陽以二間代替(瀉井當瀉滎)治療。
大腸經(庚)的病變用肝經(乙)的本穴大墩以行間代替(瀉井當瀉滎)治療。
小腸經(丙)的病變用肺經(辛)的本穴經渠治療。
肺經(辛)的病變用小腸經(丙)的本穴陽谷治療。
心經(丁)的病變用膀胱經(壬)的本穴通谷治療。
膀胱經(壬)的病變用心經(丁)的本穴少府治療。
胃經(戊)的病變腎經(癸)的本穴陰谷治療。
腎經(癸)的病變用胃經(戊)的本穴足三里治療。
這種方法在臨床應用亦多,也有只重經絡而不拘泥穴道亦有效著。例如甲己相合,針治膽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脾經的疾病;如膽經的日月穴能治胃疾患嘔吐、黃疸、腸疝病、鼓脹等癥;針脾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膽經的疾病,如脾經的商丘穴能治療癔病及膽虛癥,身熱善太息,心悲氣逆;又如脾經大包穴可治胸膜炎(即胸肋中痛,邪入膽經,布之肋下之故)。
三、五門十變在子午流注之應用
《針灸大成》曾經指出:陽日陽時陽穴,陰日陰時陰穴,陽以陰為闔,陰以陽為闔,闔者閉也,閉則以本時天干與某穴相合者針之,陽日過陽時,則前穴已閉取其合穴針之。
例如:甲與己合之穴,則取甲膽穴道與己脾穴道同用,丙與辛合,則取丙小腸穴道與辛肺穴道同用,戊與癸合,則取戊脾與癸腎之穴道同用。
又甲日乙亥時為不開穴,則取相合之己日乙亥時之開穴中封穴代替,乙日丙戌時為陽時不開穴,則取相合之庚日丙戊時在開穴陽谷代替。
關于五門十變在子午流注之應用,詳見子午流注章節。
第六節 子母配穴療法
一、  子母補瀉之一般用法
子母補瀉始載與難經六十九難:“虛則不其母,實則瀉其子”,此法是應用五輸穴,根據其臟腑經絡之間的五行生克關系,配用母穴或子穴,使其補瀉的作用。所謂虛則不其母,實則瀉其子,古人所稱的虛癥與補的意義,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減退而予以興奮;實證與瀉的意義,亦就是指某組織的生理機能亢進而予以抑制。此法多用于臟腑疾患,但經絡病癥亦可采用。首先判斷發病臟腑或發病所在之所屬經絡,辨別疾病性質的虛實,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采用本經或異經的五輸穴,并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要運用這種取穴原則,首先必須將五臟的相生關系搞清,而其相生關系是由于每一臟器都有一個代表該臟器功能的五行性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它們的相生關系(見圖)。因其順序相生,所以木的母是水,木的子是火;火的母是木,火的子是土;土的母是火,土的子是金;金的母是土,金的子是水;水的母是金,水的子是木。這種母子相生的原則應用在治療上,其具體操作方法有二種類別:
(一)          本經母子穴補瀉法
此法為時下一般針書最常見之母子補瀉法,各經取穴參考后表,例如:腎臟虧虛,腎臟屬水,則可取本經之母穴復溜補之,腎實則可在本經之子木穴涌泉瀉之;如:肝病虛,肝屬木,可取本經母穴水穴曲泉補之,肝實則取本經之子穴火穴行間瀉之,以下按十二經分別說明如下:
膽經  膽經屬于甲木,滎穴俠溪是膽經中的水穴,屬于壬水,水能生木,即膽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俠溪能治膽經虛病;經穴陽輔是膽經的火穴,屬于丙火,木能生火,即膽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陽輔能治膽經實證。
肝經  肝經屬于乙木,合穴曲泉是肝經中的水穴,屬于癸水,水能生木,即肝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泉能治肝經虛癥;滎穴行間是肝經的火穴,屬于丁火,木能生火,即肝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行間能治肝經實證。
小腸經  小腸經屬于丙火,輸穴后溪是小腸經的木穴,屬于甲木,木能生火,即小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于后溪能治小腸經的虛癥;合穴小海是小腸經的土穴,屬于戊土,火能生土,即小腸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小海能治小腸經實癥。
心經  心經屬于丁火,井穴少沖是心經中的木穴,屬于乙木,木能生火,即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少沖能治心經虛癥(玉龍賦:“心虛熱壅,少沖明于濟奪”);輸穴神門是心經中的土穴,屬于己土,火能生土,即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神門是精神病及心臟病的要穴,能治心經實癥。
胃經  胃經屬于戊土,經穴解溪是胃經中的火穴,屬于丙火,火能生土,即胃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于解溪能治胃經虛癥;厲兌是胃經的井穴,屬于庚金,土能生金,即胃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于厲兌能治胃經實癥。
脾經  脾經屬于己土,滎穴大都是脾經中的火穴,屬于丁火,火能生土,即脾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于大都能治脾經虛癥;商丘是脾經的經穴,屬于辛金,土能生金,即脾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商丘能治脾經實癥。
大腸經  大腸經屬于庚金,合穴曲池是大腸經中的土穴,屬于戊土,土能生金,即大腸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曲池能治大腸經虛癥;二間是大腸經的滎穴,屬于壬水,金能生水,即大腸經子穴,實則瀉其子,屬于二間能治大腸經實癥。
肺經  肺經屬于辛金,輸穴太淵是肺經的土穴,屬于己土,土能生金,即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太淵能治肺經虛癥;合穴尺澤是肺經的水穴,屬于癸水,金能生水,即肺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屬于尺澤能治肺經實癥。
膀胱經  膀胱經屬于壬水,井穴至陰是膀胱經的金穴,屬于庚金,金能生水,即膀胱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至陰能治膀胱經虛癥;輸穴束骨是膀胱經的木穴,屬于甲木,水能生木,即膀胱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束骨能治膀胱經實癥。
腎經  腎經屬于壬水,經穴復溜是腎經的金穴,屬于辛金,金能生水,即腎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所以復溜能治腎經虛癥;井穴涌泉是腎經的木穴,屬于乙木,水能生木,即腎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涌泉能治腎經實癥。
三焦經  三焦經是相火,亦屬于丙火,輸穴中渚是三焦經的木穴,屬于甲木,木能生火,即三焦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于中渚能治三焦經虛癥;合穴天井是三焦經的土穴,屬于戊土,火能生金,即三焦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天井能治三焦經實癥。
心包經  心包經是相火,亦屬于丁火,井穴中沖是心包經的木穴,屬于乙木,木能生火,即心包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屬于中沖能治心包經虛癥;輸穴大陵是心包經的土穴,屬于己土,火能生土,即心包經的子穴,實則瀉其子,所以大陵能治心包經實癥。
上述十二經的二十四個母子穴,《針灸大成》載有一首簡明的歌訣是:“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胃瀉厲兌解溪補,脾瀉商丘大都邊,心先神門后少沖,小腸小海后溪連,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涌泉復溜焉,心包大陵中沖補,三焦天井中渚痊,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二)、母子經母穴穴補瀉法
本法書中較少記載,此法亦為老輩針灸醫生樂用,例如:肝經虛癥可用腎經陰谷穴(陰谷穴是合穴屬水,水乃木之母,補水即等于補母);肝經實癥,亦泄心經少府穴(少府是滎穴屬火,木生火,瀉火即是瀉子)。也就是說,虛則補母經所屬經之同一五行穴,實則瀉子經所屬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例如肝虛則補母經(腎水)之同一五行(水)穴,實則瀉子經(心火)之同一五行(火)穴。其余各經類推。2法雖較1法少用,然據經驗所悉,效果并不孫于前法。例如:肝虛取陰谷,亦可取曲泉(本經母穴屬水),肝實除取心經少府,亦可取行間(本經子穴屬火)。其配合取穴可參見下表:
經別
虛實
本經取穴
異經取穴
手太陰肺經
太淵
太白
尺澤
陰谷
手少陰心經
少沖
大墩
神門
太白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
大墩
大陵
太白
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
三里
二間
通谷
手太陽小腸經
后溪
臨泣
小海
三里
手少陽三焦經
中渚
臨泣
天井
三里
足太陰脾經
大都
少府
商丘
經渠
足少陰腎經
復溜
經渠
涌泉
大墩
足厥陰肝經
曲泉
陰谷
行間
少府
足陽明胃經
解溪
陽谷
厲兌
商陽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
商陽
束骨
臨泣
足少陽膽經
俠溪
通谷
陽輔
陽谷
字母補瀉法在臨床上引用即多且好,例如:肺經實癥,如喘息氣粗、胸滿、仰息、干嘔、胸肋肩背痛均可取尺澤穴瀉之。又就五行關系而言,肺實癥則金克木、肝木受克則筋攣拘急,瀉尺澤,可以舒筋活絡,對于消除肩部、肘部拘急及腿腹筋緊有一定功效,個人常用于治療五十肩迭收奇效。二間治牙痛雖為滎穴能治火熱,亦系大腸子穴能瀉大腸實癥之故。
解溪為胃經母穴,對于胃經虛癥,尤其是土虛不能制水之風水(腎臟炎)癥療效甚佳;商丘為脾經子穴,對于脾經一切實癥,如身體困重,腹部脹滿,黃疸等濕盛之證,皆能施瀉法而治之而有效;心經母穴少沖,玉龍歌賦及醫宗金鑒皆認為其能治心經虛癥;涌泉為腎經子穴,能瀉之心肌炎及心悸亢進,小兒抽搐、五趾盡痛等腎實癥;復溜為腎經母穴,專治腎虧,應用極廣,例如四肢厥逆,久年腰痛,腎虛水腫均極有效;大陵為心包經子穴,治口干、口臭及諸瘡痛癢有效;天井為三焦經子穴,瀉之可治療少陽經之郁火邪熱,凝滯經絡所成之瘰疬,素為要穴(金鑒、玉龍賦、玉龍歌、勝玉歌);陽輔為膽經子穴,凡膽經實癥均可瀉治之,又經主喘咳寒熱,因此本穴治膽經外感實癥極效,對于傷風感冒之偏頭痛尤具特效;俠溪為膽經母穴能補膽虛治暈眩有卓效……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用例。
字母補瀉法如能配合時間之流注,則效果更佳,例如戌時補復溜治療腎虧效果特佳,詳見后節納支法之說明。
二、  井穴補瀉之變通
母子補瀉法就是五輸穴之五行屬性施用補瀉的,但按照這個規則行針,那么有幾條經絡勢必要在井穴補瀉,可是我們知道各經井穴,皆在神經末梢,感覺異常敏銳,這應于一切閉郁主證之迅速刺血,不宜施用補瀉。難經七十三難問:“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注:就是說,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也),刺之奈何?”,解答說:“諸井者,木也(指陰經而言),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指出了“瀉井當瀉滎”的變通方法,滑伯仁又補充了“補井當補合”就更臻完善。十二經中有關用井穴補瀉的有心、心包、腎、膀胱、為五經,茲將其補瀉應用即變通列表:
井穴之補瀉變通表
陰  經
陽  經
經 別
屬 性
心經
(火)
心包經(火)
腎經
(水)
經別屬 性
膀胱經
(水)
胃經
(土)
井(木)
少沖
中沖
涌泉
井(金)
至陰
厲兌
滎(火)
少府
勞宮
然谷
滎(水)
通谷
內庭
輸(土)
神門
大陵
太溪
輸(木)
束骨
然谷
經(金)
靈道
間使
復溜
經(火)
昆侖
解溪
合(水)
少海
曲澤
陰谷
合(土)
委中
足三里
治  法
治  法
補瀉變通  法
補井當補合
補井當補合
瀉井當瀉滎
補瀉變通  法
補井當補合
瀉井當
瀉滎
應刺穴
少海穴
曲澤穴
然谷穴
應刺穴
委中穴
內庭穴
從上表中,我們已經知道五經需要采用變通式的補母瀉子法,根據各家醫生之臨床經驗,這種變通法,是有顯著療效的。例如瀉內庭代厲兌治療牙痛,已為公認之特效穴,另如補少海、曲澤代少沖或中沖治療心經虛,療效亦好,足見“瀉井當瀉滎,補井當補合”的變通補瀉法,是行之有效的。這是因為五行穴之間有其相生規律,井能生滎,瀉滎即瀉井(瀉其子)。合能生井,補合即補井(補其母),這是我們必須明確認識的。
三、  納支法
字母補瀉法如能配合時間之流注,則效果更佳,其用法一般稱之為納子法,又稱為納支法。
納支補瀉法是以十二經脈納支時刻與經氣流注盛衰的關系為基礎的補瀉法。《素問·針解篇》說:“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開就是經氣正來大盛之時,闔即為經氣已過衰退之時,這是說十二經脈的血氣盛衰,各有一定的時刻,補瀉必須以經氣看開闔為根據。當其開時,經脈流注時刻正臨,經氣大盛,乘時刺之為瀉;當其闔時,經脈流注時刻已過,經氣始衰,乘時刺之為補,亦正附和了《靈樞·衛氣行篇》所說的:“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納支法應用時結合“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來進行治療,十二經脈配屬十二地支,名為“納子”所以這種按納支時刻配穴針刺的方法就稱為納支法。納支法因為十二地支起于子時,所以也稱為納子法(見下表)。
十二經之流注為:子時到膽,丑時到肝,寅時到肺,卯時到大腸,辰時到胃,巳時到脾,午時到心,未時到小腸,申時到膀胱,酉時到腎,戌時到心包,亥時到三焦。一般瀉其流注之旺時,補取流注剛過之衰時。
下表可做參考:
十二經脈納子法取穴及針刺時刻表
配穴
時辰
鐘點
配穴
時辰
鐘點
尺澤
3-5
太淵
5-7
大腸
二間
5-7
曲池
7-9
厲兌
7-9
解溪
9-11
商丘
9-11
大都
11-13
神門
11-13
少沖
13-15
小腸
小海
13-15
后溪
15-17
膀胱
束骨
15-17
至陰
17-19
涌泉
17-19
復溜
19-21
心包
大陵
19-21
中沖
21-23
三焦
天井
21-23
中渚
23-1
陽輔
23-1
俠溪
1-3
行間
1-3
曲泉
3-5
例一:王xx,女,45歲,牙齦腫痛三日,牙齦略腫,大便常秘,口干喜涼飲,小便黃,苔黃略膩,此胃火上炎,為之針胃經滎穴內庭及大腸滎穴二間瀉腸胃之火,并針大腸原穴合谷,囑其次日辰時(上午8點)來診,辰時胃經當旺,在其子穴厲兌出血少許,并針大腸經子穴二間(又為滎水穴),痛勢漸減,齦腫亦消。
納子法之應用,除前述之旺時用子瀉,衰時用母補之外,尚有多種,最常用于時間性的病癥,即是指發病有較規律的時間性,對此,按“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臟腑歸屬施治,每獲佳效。
例二:張xx,男,35歲,每日上午辰巳時(8點到11點)即發前頭痛及太陽穴痛,病已多日,發則劇痛不已,過時自止。蓋辰巳乃脾胃經流注之時,又前頭及太陽穴所在為胃經所過,為之針脾之絡穴公孫,胃經輸穴陷谷,立止疼痛。次日辰巳時雖發頭痛,但能忍耐,囑其第三日上午辰巳時(上午8點半),仍接上穴針之,留針半小時,并囑其每五分鐘按摩頭部一分鐘,針下立即止痛,之后即痊愈未再疼痛。
例三:李某,39歲,每晚睡至十二點即鼻塞已三周,呼吸不暢,隨即醒來,至三點左右逐漸減輕而再入睡。按:子時為膽經流注之時,丑時為肝經流注之時,此為肝膽經之擾所致,針太沖、合谷穴后,當夜即癥情減輕,再針時加膽經火穴丘墟,病又大減,續針一次而愈。蓋太沖為肝經輸穴,善治“時間時甚”之病,又為原穴,調氣作用甚強,合谷為大腸經原穴,經絡至鼻,調氣至鼻塞甚佳,配太沖又稱之開四關,理氣作用更強,加丘墟(膽經火穴)瀉膽經之火,療效更佳。
第七節  同氣相求療法
五輸穴與自然節令有其相應關系,與臟腑亦有相應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這種原則在針灸臨床中經常可見。但其原理則未必為醫者所明知。“同氣相求”療法在五輸穴的應用方面確實占有極重要的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種療法。同氣相求法也稱之為“交應療法”,亦系全息對應之一種,又可分為相生、相克、相應、相通及真五行等五類,下例分別詳細說明。
一、相生
這是就五行相生關系發展的一種療法。例如:太淵為金(肺)之土(輸)穴,故能補土生金治肺氣虛癥;商丘為土之金穴也能補氣治中氣不足之病;俠溪為木(膽經)之水穴,能治肝虛水不潤木之虛癥。補腎經母穴復溜能治腎虧各病治骨刺及久年腰痛效果突出。治閃腰岔氣也很有效。又如尺澤為肺經(金經)子穴,瀉之能使金不克木,對運動系統不利之病頗為有效,臨床常用以治療五十肩及半身不遂。這方面的用例很多,因為與母子補瀉法有交集重復之處,所以不做多贅。
二、相克
是就五行制化關系應用的一種療法。例如:二間為大腸經之水穴治大腸經火熱病如牙痛等極效;內庭善治牙痛亦是此理;液門為三焦經水穴,善治三焦火熱之病,尤以上、中焦壅熱所導致之五官、咽喉疾患為佳,《百癥賦》即用其治喉痛,個人臨床亦每收卓效。上述幾穴為陽經滎穴,五行屬水,又“滎主身熱”,故能瀉火,為一般人所熟悉。尺澤為肺經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經火病,因此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曲澤為火經水穴,能克火,善治水虛火熱之病,尤其疏降心火上逆之病,如口瘡、眼赤等效果更佳。
以上從水克火而言,其它四行亦可類推,例如竅陰為木(膽)經金穴,因此能治木反侮金及氣虛氣滯肝不條達之病;中封為肝經之金穴,古訣(勝玉歌、玉龍歌、玉龍賦)認為本穴善治行步艱難,這是因為金能克木,若不克木,木則舒矣;曲池為金(大腸經)之土穴,金能克木,舒土亦能和木,所以常用治肝陽上亢;少商為金(肺經)之木穴,亦能治木亢不降之癥,兩穴治高血壓均有效,這都是同氣相求的應用,這種例子也很多,拙著《針灸經緯》中有較詳細的記述,這里就不再多述。
三、真五行
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水中真水、木中真木也就是指各經的本穴而言,這些穴道治療的范圍雖較其它四種同氣相求的療效來得單純,但效果則加倍,治療本經之病尤為有效。
例如:經渠為金(肺經)中真金(經金穴),最常用于傷風感冒之氣喘及咳嗽,效果卓著,對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尤有特效;足三里為土中真土,調理脾胃作用極強;太白亦為土經土穴,消化器病,如便閉、消化不良、腹痛、嘔吐均常取用,身體疲倦時亦多取用;陽谷為火經火穴,常在發熱時針之退熱;勞宮亦為火(心包)經火穴,瀉火之效極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熱,導火下行,所以對小兒口瘡(經鑒)及心悶瘡痍(玉龍賦)有效;陰谷為水(腎經)中真水,利水作用極強,亦善治腎虧之病(金鑒,太乙歌);丘墟及臨泣皆為木(膽)經木穴,因此前者治轉筋(木主筋),胸肋病(木之病所),后者治眼睛(木開竅于眼)均為要穴;大敦亦為木(肝)經木穴,治療陽痿,疝氣及血崩極特效,蓋陽痿,疝氣皆筋之病而肝主筋,且肝經繞行陰部一周,又肝藏血,所以治血崩效果亦佳。
四、相應
這是同氣相求療法的中心用法,其原則在于將五行與臟象之間相應密切結合,然后用之于臨床,是同氣相求療法中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具體應用時以本經病為主經,旁及它經病變則在本經找與相應之穴即可,換言之以本經病為主,寓有它臟病及參與者,可取本經之五行相應穴。
例如:太淵為肺經土(輸)穴,治療外感病而兼有體重節痛或嘔吐、腹瀉(皆屬土病)癥狀有效;陷谷為土經木穴,筆者常用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對于泄瀉腹痛,偏正頭痛,月經疼痛均極有效;大都為脾(土)經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溫(火應火,能促進體溫);陰陵泉為土經水穴,補土制水作用極強,所以能利尿治水濕腫滿;靈道為心經金穴能治暴喑、失音(心主神,金應聲);少海為火(心)經水穴,善治腎虛而神志變化之病;神門為心經土穴,治各種神經病變而見胃腸機能衰弱者更為相宜;后溪穴為太陽經木穴,木主筋,因此對于太陽經所行有關“筋”之病變皆能治之,例如頸項強硬,彎腰不便,腿彎難伸等皆有療效;腕骨穴屬性相同(屬木),亦有同樣之效果,本穴為小腸經原(木)穴,小腸為分水之官,本穴自古為治療黃疸之要穴;束骨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經所行筋強之病亦有桌效,亦常用治頸項強硬、閃腰等病(輸主體重節痛亦同此理),透過經絡及補水潤木也能治巔頂痛尤具卓效;涌泉亦為水(腎)之木穴,透過補水潤木也能治巔頂痛(厥陰頭痛也),又木主風,井穴鎮定作用極強,所以涌泉亦為治癇癥、風癥要穴。
昆侖為水(膀胱)經火穴,素為治療腿足紅腫(紅腫屬火,本穴亦屬火)之要穴(玉龍歌賦、通玄指要賦),治腎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金鑒),因系水之火穴,尤其常用于治療命門火虛(即水中火虛)之五更瀉;然谷亦為水(腎)經火穴,治療命門火虛之病,療效較昆侖更好,治療腎經熱病亦極效;太溪為腎經土穴,對于腎病而有脾胃癥狀如嘔吐、泄瀉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因系腎(水)經土穴,對于脾腎陽虛之病,也常取為主穴。大陵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經虛熱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癥狀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玉龍歌、賦、勝玉歌)。
陽陵泉為木(膽)土穴,又為筋會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本穴筋肉皆主,治療四肢筋肉不利之運動系統障礙及病變頗為有效,為治療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系木經土穴,對于木不疏土,肝脾不和之病也有療效。
太沖亦為木之土穴,治療與陽陵泉類似,亦為調理肝脾要穴。行間為木(肝)經火穴,肝郁能生火,本穴能瀉之,故又為疏肝理氣之要穴。
曲泉為肝經水穴,善治陰部(肝經所行)與腎水有關之病,如尿道炎、淋病、陰囊水腫等。
此外間使(心包經經金穴)能治失音(百癥賦),至陰(膀胱經井金穴)能治失音(百癥賦),至陰(膀胱經井金穴)能治癢疾(百癥賦),皆與“金”有關。隱白為土(脾)經木(井)穴,雖統血亦含藏血之意,治療崩漏療效極佳,三間為大腸之木穴,腹瀉肩肋痛之場合可用,而董師用二間治腰痛,二間為金(大腸)之水穴,水與腎相應,也有同氣相求的關系。這類的例子真是多不勝舉。
從上述應用及實效來看,五輸穴可以說就是經絡的全息點,五行反應五臟,因此才能以之治療五臟病變。
五、相通
這是五行中兩行交互并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尺澤為金(肺)經水穴,復溜為水(腎)經金穴,合用則能達金水相通之效,治療肺不肅降,腎不受納之病,極具療效。個人即常以此組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為火(心)經水穴,然谷為水(腎)經火穴,兩穴合用,可治心腎不交、火水未濟之病,如心煩不寐、多夢遺精、心悸健忘、眩暈耳鳴、口干咽燥、腰膝酸軟或潮熱盜汗等,如神經衰弱即可見上述臨床表現。其它如心脾兩虛則可取火經土穴,土經火穴并用;治療肺脾兩虛可取土經金穴,金經土穴并用;肝脾不調,肝胃不和可取木經土穴,土經木穴并用;肝腎陰虛者皆可取木經水穴及水經木穴并用為主;脾腎陽虛可取水經土穴(太溪)及土經水穴(陰陵泉)并用,其它可以此種方法類推,此不多述。
小   結
同氣相求療法,臨床既靈活又廣泛,療效又高。本文雖將其分為五種用法,但各種用法之間并不是絕然獨立的,若能交互應用,效果將會更好,而且每一個穴道的用法也未必限于一種,例如尺澤為金之水穴,能治本經火熱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從金水同源,合水與腎水五行相應而言,又能治尿意頻數,由于金能克木,水能潤木,木主筋,所以也是理筋要穴,而透過與復溜(水之金穴)并用又能達到金水相通之效而常用治慢性支氣管炎癥狀,這就是一穴多用的例子,其它類似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再多舉。
針灸治病的最高藝術就在于一穴多用而非一病多穴,活用同氣相求療法,對于此一目標的追求將有莫大的助益。
時間療法之應用
時間治療學雖是新近崛起的一門臨床科學,但遠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古籍《內經》中,即早已有甚多篇幅的記載,并提出了一些因時施治的針灸方法。明朝徐鳳根據《內經》而完成了子午流注療法的規律,更豐富了這方面的內容,現在即就五輸穴在時間治療學之有關應用分別說明如后。
四時分刺法
四時分刺之針灸療法始載于《內經》,又可分為“四季分刺法”及“一日四時分刺法”二大類。
四季分刺法
《靈樞經·本輸篇》曾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注:夏取諸輸為十二經輸穴,冬取諸輸為背后俞穴)。又順氣一日四時篇,也曾提出:“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臟腑及五輸穴有聯系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系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準則。
所謂“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其意義就是說:因五臟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臟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又如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發之令可以相應。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于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系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于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筆者經驗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是原則)和春季的生發之氣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輸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
關于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斂,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即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鼻衄。
這種方法是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只要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
根據《內經》所載“春主肝,其病發驚駭,在變動為握。”,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在春季遇到發熱病而發現有驚駭抽搐握拳等癥狀時則可取肝經之滎穴(行間)治之,收到退熱、震驚,緩解抽搐之效。《針灸大成》記載行間可治小兒急驚風,所以經絡的五輸在臨床上應用與季節性有密切的關系。
又如有一腰痛患者,夏天到診,腰痛屬膀胱經,只要在膀胱經之輸穴束骨始針,即可止痛。肋痛患者秋天到診,肋痛屬膽經,只要在膽經合穴(秋刺合)施針,即可止痛……等,這是很好的一種治療方法,值得推廣使用。
為了易于研究和運用本節所述針刺的法則,再提示下表于后:
長夏
《難經》第七十四難也曾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于“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輸則在二者之間。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于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因此與內經所言與沖突。不過實用意義沒有內經來的大而已。
一日四時分刺法
《靈樞經·順氣一日四時篇》亦曾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常也,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指出在一天之中,可以像春夏秋冬一樣的劃分四時,來說明疾病在一天的變化情況,因此在治療時,我們亦可根據四季分刺法予以施治,效果亦佳。
依據四時分刺法,則早上以刺滎穴為主,中午以刺輸穴為主,傍晚刺合穴為主,深夜刺井穴為主。
臨床應用時可就病癥所在經絡按時選取穴位,依病情需要也可略加一、二作為輔助治療。例如臨床上治療一般肺經外感風溫,有發熱咳嗽的病人,可先針水金,然后按時取穴,如在早晨之時來診,我們可以根據癥狀合時候,針肺經的滎穴魚際以治之,便可以收退熱治咳之效。如病者在中午時來診,可以根據當時的時候,針肺經之輸穴太淵治之,便可以收到助長肺經之氣,以收扶正祛邪之效。如病者在夕陽的時候來診,我們就可以根據病者的癥狀,結合病者的生活關系和當時的環境時候,針肺經的合穴尺澤治之,便可收到消除痰水,肅降肺氣,減少咳嗽的效果。如病者在深夜喘咳之時來診,我們就根據病者的癥狀合當時環境是陰寒氣盛的時候,刺肺經之井穴少商為主,治之便可以收到取井穴以下陰逆,而制止喘咳的效果。
病案舉例
張太太,六三年秋天下午六點鐘到診,癥狀:感冒咳嗽,治療:因病屬肺經,且時值秋天下午,合乎刺合穴規則,故于尺澤下針,并加針水金穴(董氏奇穴)當即止咳,一次而愈。
五輸穴時間療法之應用,還有納子法,已于前節“字母配穴法”說明,這里不再多述,另外“子午流注”亦是五輸穴為基礎的一種時間針法,“子午流注”章節中詳述,這里就不多述。
小結
五輸穴是最常用的穴位,取穴簡便,效果宏大,安全而實用,本章介紹了“內經一般用法”“難經一般用法”“升降應用療法”“五門十變應用療法”“五輸穴同氣相求療法”“子母配穴療法”“時間療法之應用”等。另外子午流注針法、卦象療法也是以五輸穴為基礎,將在有關篇章詳述。此外井穴及合穴也常用于刺血,詳見刺血部分,其它有關五輸穴之應用也還很多,但能掌握本書所介紹之內容,即足應用,并能收到極佳的療效。如欲進一步認識五輸穴,可參考本人著作之《針灸五輸穴應用》
附:五輸穴表
五輸穴法
小腸經
丙火
甲木
膀胱經
壬水
大腸經
庚金
五輸穴名稱
丁火
己土
辛金
癸水
相火
乙木
厲兌
少澤
竅陰
至陰
商陽
所出
少沖
隱白
少商
涌泉
中沖
大墩
內庭
前谷
俠溪
通谷
二間
所留
少府
大都
魚際
然谷
勞宮
行間
陷谷
后溪
臨泣
束骨
三間
所注
神門
太白
太淵
太溪
大陵
太沖
陽經原
附于經
屬火性
陰經以
輸為原
屬土性
解溪
陽谷
陽輔
昆侖
陽溪
所行
靈道
商丘
經渠
復溜
間使
中封
陽陵泉
所入
陰陵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難經》73-81
五輸穴針灸之應用!
五輸穴應用表格,幫助你學習
難經之論針法
五腧穴
五輸穴針灸之應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新竹市| 清丰县| 建宁县| 平果县| 临沧市| 武冈市| 巢湖市| 区。| 德阳市| 炎陵县| 辽宁省| 中宁县| 瑞丽市| 乐清市| 通江县| 阿尔山市| 石狮市| 当阳市| 金平| 泰安市| 保定市| 嘉荫县| 尼木县| 页游| 诸城市| 县级市| 普兰店市| 炉霍县| 时尚| 桐城市| 桂林市| 义乌市| 清远市| 库车县| 遵化市| 惠东县| 云龙县| 宁化县| 东辽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