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馬利俠,筆名田時,70后,教師,遷安作協會員,喜文字,好讀書。熱愛生活,向往田園。
年肉(一)
田時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一般在臘月二十六,后當院里一陣人喊豬叫的聲音從堂屋緊插的兩扇木板門后傳來,我們家的“年”就開始了。這時候的我們姐弟三人通常是扒著門縫,一邊看院子里爸爸和喊來的大伯叔們圍攏、吆喝著哄、綁那頭從年初喂到年尾的膘肥體壯的大肥豬。
爸交給我們的任務是提防那大肥豬慌不擇路,闖進堂屋里來。我們就像戰士接受重任一般,瞪大眼睛,小心觀察。一邊隨時向在灶邊忙碌燒水的媽匯報抓豬進展,或者轉身跑到灶膛邊在媽腳邊把先燒出黑灰色木炭樣子的劈柴往灶膛里送的更深些。
殺豬是技術活兒。有時候是爸請了莊里的殺豬的師傅帶著小徒弟來家里,有時候是把豬五花大綁拿板車兒推著送到離家二里地的鎮上的食品站去。想來那一定是極盛大熱鬧的場面,光是想想要路過整條集市,就很讓小孩子的我們興奮,不過我倒是從沒有去食品站親見過。
順便說一說我們的后院吧。
我們那個76年唐山大地震后蓋的“四破五”的平房的后院并不大,常見的農村的樣式,照例在兩側壘出兩段短墻,搭上兩個窩棚,一個做豬圈,一個做柴房。在我想來,豬圈和殷墟出土的豬舍的模型應該大體相仿,因為和書上說的一樣:“廁所和豬圈在一起,上面是廁所,下面是豬圈”。雖然我篤定沒上過一天學堂的父母或是莊里的嬸子大伯們沒有誰看過賈思勰在他的農學著作里提到的“圈不厭小,處不厭穢,亦需小廠以避雨雪”的養豬法,但無一例外的,每家的豬圈里都有一個小屋,給豬避雨躲雪。
養豬的同時也是積肥,據說一頭豬可以供應六七畝土地的肥料。清《舞陽縣志》記:“積糞之法,莫善于養豬”,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俗語又云:“租田不養豬,秀才不讀書,必無成功”。可見豬糞對農耕的幫助。在農閑的冬日里,漚在圈里深坑的豬糞充分發酵后,經過墊土,又被家里男人們一鍬一鍬從豬圈里挖起,隔著墻頭扔到墻外,漸漸地,每家臨街的墻外都會堆起一座座高低不一的黃黑土灰的“糞山”來,凍得結實了,成為寒假在家無處可去的小孩子們“搶山頭”游戲的場地。跑贏了的,站在“山頂”,俯視著下面的小伙伴,頗有點兒占山為王的氣勢,一趟一趟,樂此不疲,也沒有大人責怪弄臟了衣服,磨薄了棉鞋底。
負責貢獻“年肉”的豬是媽從她養的小豬仔里留下的,雖然沒有渤海太守龔遂推行帶有強制性色彩的要求每家每戶必須養母豬兩只、雞五只的勸農政策,但鄉村里養雞養豬似乎是每位主婦必備的自帶技能。我家的小豬圈里每年大約是兩頭肥豬,一頭老母豬,再加上一年兩窩的小豬仔,使得小豬圈里一年四季都有生氣,再加上散養的幾只雞或鴨,再加一條大黃狗,后院里真正的雞鳴狗吠,和前院直立的蔥苗蒜韭,垂掛的茄子葡萄,蔓延的黃瓜豆角的情態迥然不同。
最鮮艷的顏色在前院閃耀,最誘人的香味在后院里喂養。
編輯書簽:第一次讀田時的散文,耐嚼耐讀。平時讀書,不太喜歡長句子。讀田時的長句子,倒是一種享受。
本期校對: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