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柳河縣孤山子明德小學 吳曉蒙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會認“漱,愜”等6個生字。聯系課文重點詞句,學習烏塔為了自己的目標勤奮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獨立自主的好品質。
2、通過辯論的形式,提出自己的閱讀見解,在積累語言的基礎上,活用語言,達到語言的有效積淀。
一、問答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喜歡出去旅游嗎?你們都是怎么去的呢?
一、在對比中反思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
(1) 默讀閱讀提示。
(2)認真讀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課文的條理。
2、交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快讀課文,討論:烏塔是個什么樣的小姑娘?
(如:自理能力強、生活經驗豐富、熱情活潑、生存能力強、有責任感等)
4、細讀課文,圈圈畫畫,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烏塔的獨立與自主?
A 、在品味語言中凸顯小女孩性格特點。
著重通過研讀8、9自然段中烏塔的語言來感受小女孩的獨立自強。烏塔的話不多,但是邏輯嚴謹,條理清楚,觀點鮮明,特別是她只有14歲就能對生活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充分體現她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獨立。
B、在行為對比中突出小女孩性格特點。
一是烏塔的行為與作者行為的對比:作者的“筋疲力盡”、“匆匆洗漱”和烏塔的“愜意地趴在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厚厚的書”進行對比。
二是烏塔的行為與中國孩子的對比:中國孩子的電視、圖書、游樂園和烏塔的獨自大游歐洲一定能激起學生心靈的碰撞,在對比中重點突出烏塔的獨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對于略讀課文,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同時承擔起進行單元訓練的任務。因此,首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總體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聯系自己的行為與烏塔進行對比,通過品味烏塔的語言感受她的獨立自主與堅持不懈,使小烏塔獨立自主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逐漸凸顯。】
二、在辯論中提升
1、在讀懂課文,理解烏塔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之后,讓學生就學習課文中產生的問題和想法談談自己的見解,重點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展開:烏塔的說法和做法對不對?
2、提煉正反方的觀點,組織學生開展辯論:
正方觀點:小孩子一個人外出自由自在,既增長見識,又鍛煉了能力,兩全其美!
反方觀點:小孩子一個人外出既不安全,又會讓家人擔驚受怕,不應該一個人外出旅游!沒有大人陪伴下的旅游只屬純玩,毫無增長知識之義。
3、再次深入閱讀課文,引導辯論雙方從課文中尋找依據大膽發言。應注意的是要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抓住重點語句展開辯論。并通過辯論積累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提高認識。
如:正方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反駁
①她并不是隨隨便便就出國了,她還做了充分的準備!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②她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
③她自己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
家里陪小孩玩。
在經歷旅游的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理能力強、生活經驗豐富、有責任感、做事有條理、有計劃的小烏塔。如果是爸爸媽媽帶她旅游的話,她只能是一個跟在爸爸媽媽身后的小公主。……
反方主要從安全角度進行展開:
①小孩子一個人外出多不安全呀!萬一遇到壞人怎么辦呢?
②小孩子一個人外出,父母會多么擔心,她們在家里會寢食難安的!……
4、綜合辯論雙方觀點,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我們到底應該向烏塔學習什么?
①聯系生活實際,反思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行與烏塔及烏塔的父母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學習烏塔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
②結合課前搜集的國內外歷史上獨立自主、有個性的名人故事暢談感受。
【通過激烈的辯論使學生在原有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內化語言,并學會遷移運用,同時使學生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得到升華。在總結提升時,需要注意的是,鑒于中國和德國國情的不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而這種精神需要我們每個人從小事、身邊的事時時留意、處處磨煉。】
三、在生活中拓展
1、安排課外活動:我行我素——獨自出行記
提示:活動的范圍先確定在“家鄉”這一小范圍,活動中可以聘請家長、老師同時參加,以小組的形式,嘗試自行設計外出路線,自行安排外出設備,自行準備外出經費,設身處地地體驗烏塔的感受。
2、與父母同寫:《讀后想到的》。
提示:回家請父母讀一讀《烏塔》,然后讓學生把課上討論的情況講給父母聽,并請父母和孩子一起寫寫讀后體會。
3、小調查:從烏塔看中外小學生的不同。
[語文源自于生活,是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養著獨自自主的生活習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