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著湯所治的“腎著病”,并非腎之本臟為病。而是由脾陽不健,導致寒濕下侵,然后痹著于腰部所致。由于腰為腎之府,現寒濕著于腰部,因此把治療這種“腎著病”的湯藥就稱為腎著湯。
腎著病,此證多因久穿濕衣、久居濕地所致,濕氣偏盛加之脾陽不足,運化水濕的功能不及,故而寒濕邪氣痹著于腰部,以至于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就好像腰上纏著五千銅錢一樣的沉重,令人倦怠。而且兼有浮腫、腫脹。
盡管如此,但寒濕邪氣僅在肌里,并未傷及藏府。所以病者飲食如故,小便自利。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病》篇: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腎著湯的本名是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或甘姜苓術湯。方名就已經列出了本方的用藥。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
炙甘草、白術、干姜、茯苓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著病的病機是邪從外受,但無表證,且時日已久,非外散可解,當溫中勝濕,使寒濕之邪溫而化之。
方中干姜味辛、甘草味甘,二藥相合,辛甘發散為陽,效能溫中益陽。白術、茯苓都是脾經要藥,白術擅長燥濕、茯苓擅長滲濕。四藥相合,溫脾陽以散寒,補脾氣以祛濕。
汪昂在《醫方集解·利濕之劑》中言:腎著湯證,病位不在腎臟,所用之藥也皆屬脾經之藥,是補脾土以制腎水。
/完/
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