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01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1、黃芪能夠增強免疫力:黃芪中的多糖能夠使我們體內的免疫細胞加速增殖、分化,而且還能促進產生免疫因子,提高我們的身體免疫力。
2、黃芪能夠降血脂、血糖:由于黃芪中含有黃酮類的物質,能夠促我們體內抗氧化物質的活性,加速身體脂質的代謝,從而有降血脂的功效,同時還能夠增強我們體內胰島素敏感性,加快胰島素的分泌,從而能夠降低血糖。
3、黃芪能夠保護肝臟:由于黃芪的藥用功效,能夠消除肝臟患者的蛋白尿,從而了肝臟,避免了肝糖原的減少。
4、黃芪能夠輔助慢性潰瘍:因為黃芪具有擴張血管的功效,黃芪在一定程度能夠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和營養指標,從而能夠輔助慢性潰瘍的癥狀。
5、黃芪能夠緩解身體困倦、氣短的癥狀,因為黃芪具有增強免疫力的藥效,能夠加強人的體質,所以能趕走疲憊,讓人更加的精神有力。
02
黃芪的用法與用量
一、補中益氣湯。組成:黃芪一錢(18克)甘草五分(炙)(9克)人參(去蘆)三分(6克)當歸身二分(3克)(酒焙干或曬干)橘皮(不去白)三分(6克)升麻三分(6克)柴胡三分(6克)白術三分(9克)
方中黃芪用量獨大,是其他藥物的2倍以上,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耆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愈;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二、玉屏風散。組成:防風30克黃耆(蜜炙)白術各60克。主治:表虛自汗,以及虛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汗出惡風,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用法:上藥哎咀。
方中黃芪與白術相須等量使用,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藥;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功,為臣藥;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合黃芪、白術以益氣祛邪。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有補中寓疏,散中寓補之意。
三、當歸補血湯。組成黃芪(30克)當歸(6克),黃芪、當歸用量5:1,補血不能速成,補氣生血可以氣旺血生。
四、歸脾湯。白術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參1錢。
五、補陽還五湯。組成:黃芪四兩[125g];當歸尾二錢[6g];赤芍一錢半[5g];地龍一錢[3g];川芎一錢[3g];紅花一錢[3g];桃仁一錢[3g]。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
01使用黃芪應當注意患者的體型。
本人臨床發現,凡適用黃芪者,其人多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黯,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神采;
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筆者稱之為“黃芪腹”;
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腫,特別是下肢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榮人”,本人則稱之為“黃芪體質”。
這種體質的形成,除與遺傳有關外,尚與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等有關,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于中老年較多。
對于黃芪與體型的問題,朱丹溪也有相同經驗,他說:“黃芪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拗湯瀉之。”
02能食而無力是黃芪證的特點之一。
能食,不僅指有食欲,而且指進食以后,腹部無疼痛脹滿感,但是就是全身乏力,或肌肉依然松弛,而且營養狀況不佳。
能食,還指易于饑餓,稍餓即頭昏眼花、四肢無力,甚至冷汗淋漓,心慌心悸。
如果食欲不振,或者腹脹腹痛者,都不能使用黃芪。
03黃芪需多服久服方能見效,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
岳美中先生經驗:黃芪用于偏癱大癥,“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顯。”
黃芪臨床用量,以10~30克為常用范圍,大劑量可達120克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鄉皮膚科老中醫孫澤民先生用黃芪量至500克。
但黃芪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并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要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04張仲景用黃芪有3個劑量段:
大量(五兩),治療水氣、黃汗、浮腫;
中量(三兩),治療風痹,身體不仁;
小量(一兩半),治療虛勞不足。
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藥經驗適當變化。如用于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克;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強壯補虛,可用15~30克。
現在有亞健康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大家都開始注重如何養生的問題。不僅很多瓜果蔬菜有保養身體的效果,許多中藥材也能發揮同樣的作用。黃芪就是有養生作用的中藥材,它屬于溫性,在補氣方面很有效果。它對脾臟不好的人來說,可以幫助補脾益氣,對由于氣虛引起的水腫也能起到治療作用。它還可以增強人體對病毒的抵抗力,不僅能保護肝臟,還有抗衰老的作用。
黃芪的功效
黃芪性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的作用。黃芪和人參、黨參搭配服用,可以改善虛弱的身體。
1
消除浮腫
像一些經常會下肢浮腫,比如高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喝黃芪泡水,有助于下肢消除水腫,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2
增強身體免疫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用黃芪泡茶水來喝,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更好地預防感冒等疾病。人的精氣神也會更好,臉色看起來更好。特別是上樓梯容易氣短的中老年人,氣短情況逐漸消失。
3
有效預防心肌衰竭
經常喝黃芪水不僅可以強壯身體,還可以增強人體的心肌收縮能力,這樣能夠有效預防患者出現心肌衰竭,特別適合中老年人或者是心臟功能差的人。
4
緩解脾虛癥狀
脾虛的人會經常感覺很乏力,沒有什么精神。脾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喝黃芪水。比如直接用黃芪、白術、黨參等藥材一起煲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脾虛的癥狀。
5
養肺護肺補肺氣
黃芪性溫,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生活中多喝黃芪水可以補肺氣,從而起到養肺護肺,能夠幫助抵御外界侵襲肺部。
黃芪的用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是用黃芪泡水喝、熬粥、燉肉、泡茶等等,黃芪和不同的中藥或食材搭配食用可以產生不同的藥效。
搭配泡茶,用處更大
1
搭配茯苓能除濕
茯苓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在經過加工后長得比較像芋頭。它可以補充氣血,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將黃芪和它泡在一起飲用,可以加快人體血液流通的速度,排出身體里多余的水分和濕氣。女性堅持喝,還能滋養皮膚、消水腫。
2
搭配玉米須能護肝
玉米須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不起眼的東西。但在中醫學中,它卻被稱為龍須。將它和黃芪一起煮水喝,可以利尿消腫,有養肝護肝的功效。我們的肝臟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對肝臟有輕微受損的人來說,長期飲用,不僅能幫助肝臟更好的恢復健康,還有利于排出多余的膽汁。
3
搭配枸杞能養腎
枸杞不僅是對女性很好的滋補品,還是很好的中藥。它能夠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預防貧血,還可以幫助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硬化。與黃芪一起煮水飲用,能很好的養護我們的腎臟,維護代謝功能的正常運作。腎臟健康了,人體內的有害物質才能完全排出,身體也才會更加健康。
4
搭配當歸能調經
當歸在補血和活血方面,具有很好的療效,對由于血虛引起的便秘,也很有治療效果。它還能幫助女性在經期更好地排出污血。與黃芪搭配在一起泡水飲用,能讓調經的效果加倍。所以,月事不規律的女性可以堅持喝一段時間,不僅能讓癥狀得到緩解,整個人的氣色也會變得更好。
這兩類人不要食用
1
容易上火的人群
黃芪是一味溫補的中藥材,因此如果平時就容易上火的人,比如容易咽喉腫痛、頭痛眼痛的人就不適合喝黃芪水,容易加重上火的癥狀。
2
患上感冒的人群
黃芪對于治療脾胃虛寒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如果患有感冒,就不要喝黃芪水了。因為普通人想要治愈感冒就要讓虛汗排出,而此時如果使用黃芪的話,那么它會讓身體斂氣,所以對于治療感冒是非常不好的。
食用黃芪的禁忌
很多女性都喜歡將黃芪和紅棗、枸杞子一起浸泡,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同時還能使氣色越來越好。不過這樣的食用方法,大家要注意黃芪的用量不能超過15克,并且需要分為兩三次服用,避免出現過量的情況。如果黃芪在食用過量的情況下,則會出現頭暈、睡眠質量變差以及雙頰泛紅以及心情煩躁等等情況。
一般情況下老中醫告訴我們,其實黃芪泡水喝并不會產生副作用,但是為什么有些人在喝完黃芪泡水以后,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呢?這主要是過量的黃芪在身體內打破了內環境的平衡狀態,這就導致各種身體不適情況的出現。
專家表示,黃芪在服用后可以很好地改善記憶力退減以及頭暈乏力等等情況,如果過量的情況下,不僅不會有任何的改善,還會造成病情加重,也就是頭暈更加嚴重,記憶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黃芪實際上屬于溫補性的中藥,食用過量的情況下,身體主要表現為心煩氣躁以及臉頰泛紅。
雖然每天一杯黃芪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是每天的黃芪水需要分為兩三次服用,千萬別一次性喝完。事實上,無論你是熬粥還是泡水,黃芪的使用量都是具有明確規定的,千萬不要超量哦!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