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讀書時,尤其是那種長篇學術著作,讀完之后合上書問自己這本書講了什么?仔細一想,這本幾百頁的書好像就講了幾個觀點,但作者為什么要寫那么多呢?原因在兩方面:
一方面,作者在寫書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結構是不是嚴謹,論述周詳,每一個論述都緊接一個例子,完全不考慮這些對讀者是不是必要的。就是說作者寫作的目的是論述清楚他的觀點,至于能不能看懂,那就是讀者需要考慮的了。
另一方面,在印刷機時代書的定價方式是按頁數來算的,500頁的書比200頁的書貴,所以出版商無法接受一個概念你幾千字就寫完,不填充到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就別想出版。
所以閱讀的目標在于,刨除那些冗雜的論證過程和無意義的舉例,找出最核心的“干貨”。也就是讀完每一本書,都找出它最核心、最新穎、最與眾不同的觀點。而這種尋找核心觀點的能力就是閱讀的技巧。
奧野宣之,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在利用新聞出版經驗進行網絡與雜志專欄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電視臺的節目中播出后引發了熱烈反響。著作包括《如何寫游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觀點就是:閱讀是一種技巧,可以通過練習提高。在此基礎上奧野宣之介紹了兩種讀書的方法: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和蔥鮪火鍋式摘抄法。這些方法簡單易學,誰都可以做到,不需要死記硬背書中的內容,而是把書中知識轉化為智慧。
一、閱讀是需要練習的技巧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一點:閱讀不是天生就會的。語言是先天的,而文字是后天的,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到腓尼基文字,充其量幾千年的歷史;而語言,有著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年的歷史。當大腦里識別圖象的區域,把文字的音、形、字、意、篇章、結構,進行混合認知,就得到了這種叫閱讀的技巧。一個是先天就有的東西,一個是需要后天長時間高強度訓練才能夠學會的技巧。所以為什么說閱讀并不是你天生就會的,而是一個后天訓練的結果,并且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年近古稀的老者,只要閱讀,閱讀速度就會不斷的提升。
二、一元化筆記讀書法
筆記讀書法簡單來說就是有目標的的選書,然后閱讀記讀書筆記,最后翻看讀書筆記回顧書中最核心的觀點。筆記讀書法包涵五個階段: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
而一元化,在于把想讀的書(購書單)和讀過的書(讀書筆記)都記在同一筆記本里,充分利用信息,消除筆記的壓力,利于堅持。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容易堅持、自由度高。同時筆記里還可以作為素材本,無論是報紙雜志讀到的趣聞,還是洗澡時一閃而過的想法,都可以記錄下來,當你沒有寫作思路的時候,筆記總可以為你帶來新靈感。
讀書筆記是與書交流過的證據,是一種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的升華工具。
三、蔥鮪火鍋式摘抄法
記筆記的方法也稱為蔥鮪(wei)火鍋式讀書筆記法,蔥鮪火鍋是一種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的日本料理,同樣摘抄筆記也是應該如此,摘抄是魚肉,評論是蔥段,無論失去了哪一部分都會失去原有的滋味。
蔥鮪火鍋
寫筆記包涵兩部:
1.第一步在筆記中寫上日期、書名、作者名
2.第二步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摘抄,摘抄完留下空白寫上評論,同時摘抄和評論用不同筆或者不同標記加以區分。簡單來說就是摘抄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部分,再寫上主觀評論。
最后,研究表明普通人一生中可以讀2000到3000本書,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大。但要知道截止到2017年末,藏書量排名第十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書已經超過3500萬冊。就是說終我們一生也只能閱讀國家圖書館藏書量的萬分之一。認真選擇每一本書,并且每讀一本書都收獲到它最核心的部分。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愿你跨過畫中的美好,不畏黑暗和丑陋,最終獲得光明與希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