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工作效率低怎么辦?拖延癥怎么辦?硬著頭皮堅持做不想做的事情?有沒有不經過練習直接成功的捷徑?
看看下面6個真相就知道該怎么辦了!無論是試圖跑完全馬,或只是拿衣服去洗,學習下面這些方法將使你辦事更有效率,或者至少明白為什么效率不高。
1只要簡單地開始去做,便可使事情更容易完成。
根據蔡加尼克效應:一旦你開始一個項目,在沒完成之前大腦都會發出信號,對你的意識不停念叨。
在事情已經開始但未完成之前,人們總會被自身感到的不和諧驅使去完成任務。心理學家發現,大腦中釋放的不安感覺只能用完成任務的方法來解除。
提醒:小任務一次做完,留一半更占大腦“內存”!
2實際上人不可能多任務并行,你要停止這樣做。
2009年斯坦福主攻多任務的研究員艾爾·阿斐發現:“人類沒法做到真正的多任務并行”。真正的多任務,也就是同時做多件事情——是個神話,因為我們的大腦是在多個任務之間非常迅速地切換。盡管有些人同時做幾件事時看似游刃有余,實際上這些人在向著不同目標努力時,把注意力浪費在了“不錯過任何事情”上。傳統上我們通過“處理多任務的能力”來評價人的能力,人們愿意犧牲注意力也許是因為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獎勵和驚喜。
但如果想快速完成一個特定的任務,你就不要試圖多任務,把頭腦專注于手邊最重要的事情上。
提醒:再次強調“一時一事”和“要事優先”原則!
3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會在你意識到之前迅速耗竭。
人們無法簡單地用紀律性任務約束自己。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給這種特定類型的精神疲勞稱為“自我損耗”。鮑邁斯特做了“要么吃,要么忍住不吃”的實驗,受試者被要求在吃新鮮出爐的巧克力餅干之前需完成嚴格的心理任務。忍住不吃餅干的人把很多意志力耗在抗拒美食上,結果測試成績顯著變差。所以,如果你正在試圖讓自己在一個接一個的任務中輪軸轉的話,記住,你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沒有效率。
提醒:記得在多個任務之間給自己“獎勵”,不要無限地讓自己延遲滿足,意志力只在初期提供動力!
4小小的思考任務,如查看個人網頁,可幫助大腦完成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奇在一項探討拖延癥的核心的研究中稱,我們的大腦試圖通過重新專注于做過的無需動腦的任務,比如打掃房間或者檢查個人網頁消息,來模擬“真正的工作”。這些小動作可以讓你的大腦釋放出“有成就”的快樂感覺,而它們正是完成任務所需要的。你的大腦不是傻瓜,它知道完成這些簡單的任務同樣可以提升大腦活力,去完成更艱巨的任務。它們可幫你抵抗住惰性,把腦力放在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活動上。
提醒:當你忍不住翻手機查看微博微信消息時,現在你明白了,大腦在說“需要成就感”,然后你就可以重新回到重要的事情上。
5短期、集中性的工作可確保你不會精力渙散。
根據一項研究:最有效率的工人往往是集中在短時間執行任務的,而不是“長期打持久戰”的工人。
確保把專門的時間鋪在工作上時,休息和重新調整非常重要。
人的意志力不是用之不竭的,不要計劃用一整天時間去寫一篇短文或學唱一首歌,集中在更短時間內完成不僅更迅速也會更有質量。
提醒:把工作分成小塊,規劃完成每一塊的時間,而不是模糊的“今天完成”。
6早上列出切合實際的目標和期限清單可確保你堅持下去。
任務清單不是簡單地寫下頭腦中的每個崇高理想,絕對有必要在清單上寫下切實可行的、或者至少在短期內能完成的計劃。定的任務不切實際導致無法完成會讓人感覺很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用一些小的、可控的、階段性的任務來替換清單中的遠大目標便可讓你更有效率。
提醒:看起來龐大艱巨的任務會使你裹足不前。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