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格力月初那會對業績做了預告,所以業績基本是明牌(就算沒預告也基本在大家的預測范圍)。
今年前三季度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486.99億元,同比增長34.11%,其中第三季度營收577.22億元同比增長38.46%;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共計211.18億元同比增長36.59%,三季度凈利潤 83.12億元同比增長38.35%。每股收益3.51元,同比增長36.58%。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凈增加150億。
關注了十來家季報基本都出來了,就格力增長最猛,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
除了業績外,財報上也有不少項目發生較大變化,加上格力關注者較多,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少問題。
從財報來看,主要有幾個項目值得關注:應付職工薪酬增加、應收票據大幅增長、預收賬款減少、研發費用列支、短期借款增加。
格力的收入取得34%增長,產能提升相應的薪酬也會增加。從報表來年地,薪酬提升比收入多些,這也側面反映出員工的待遇在不斷地得到提升,而且還是比較明顯的。
有人可能會說,給員工加薪是成本是費用,會降低利潤。相信大家不少人也是打工,如果你打工的公司不給你加薪,你會做得開心,會用心工作吧。而且企業也是應該與員工分享取得的成績,加薪只是很基礎的一部分。
因為格力是先預收再發貨的,而且據了解格力在9月份打款是有獎勵的,經銷商一般會在9月份會明年的款項先預付。
在中報的時候,預收款項只有20多億,當時就有人提到格力供應商不愿打款,第三季度業績會很慘。業績目前來年不會慘,而且還有點驚喜。上半年格力業績很好,銷售很旺,從而導致預收賬款大幅減少,因為超出經銷商的預期,從而導致預收款項減少到只有20多億,這個解釋是合理的。
那為什么第3季度時,預收款項只有135億,去年同期有288億,不到一半。這是經銷商們對明年的業績的擔憂還是什么原因呢?
1、我對比了往年的第3季度的預收款項,也就2017年突然增加了很高,以前一般也就一百多億。所以因為2017年的高基數更顯得今年明顯偏低。
2、是不是今年銷售渠道在整改,一些政策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預收減少。這個可能性應該也不會。
3、預收款項減少一百多億,但是應收票據卻相應增加了二百多億,這或許是它減少的理由之一。且看下面的分析:
新報表要求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合并列示,但會在報表上單獨列示二者的金額。對于格力來說,應收賬款一直不算多,五六十億的規模,增長也不多,不到營收的4%,這里就不展開。
從應收票據來看,上年同期322億,今年達到501億,不僅增長快而且規模大。因為是季報應收票據并沒有說明應收票據的類型,但從中年及歷年年報來看,銀行承兌匯票應該是占絕大比例,風險幾乎為0。
從中報來看,應收票據也才279億,也就是說第三季度增加222億(希望還是銀行承兌匯票為主)。從預收款項同比減少一百多億,而應收票據增加二百來億,或許是經銷商使用了票據來當預收款項。現在票據都是電子化,使用很方便,而且可以減少資金占用,如果格力可以接受的話,經銷商是有使用票據來支付的動力的。而且格力與經銷商,經銷商與下級經銷商的交易都很大額,一直以來都有使用票據結算的傳統。
從這個來看,或許可以解釋預收款項減少而應收票據增加了。當然預收款項是現金,而就算是銀行承兌票據也只是票據,總是比現金差點。
因新報表要求列支研發費用,現在可以對公司的研發費用有更明確的了解。
去年格力公示的研發投入57億,但從今年的年初研發費用列支的金額是27億,因而@財經思維_楚風1356 質疑格力去年研發費用造假,達不到57億。
因去年報表沒要求列支研發費用,格力只是單獨把研發投入在年報中說明。這本身就不是2個完全相同的概念。研發費用是從管理費用中拆分出來的,是嚴格的報表項目,它的定義為“反映企業進行研究與開發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化支出。該項目應根據管理費用科目下的研發費用明細科目的發生額分析填列”。
而去年格力是按研發投入來單獨說明的,它并不是報表項目。具體我還得再深入了解下,但從含義上來看,二者并不對等。這個后面也可以從其他公司,如美的海爾的報表去對比,應該也會存在同樣的問題。另外也可以等2018年年報出來再對比下數據,同樣的也要貨比多家,多看下其他公司的數據。可以懷疑,但不要輕易下結論,或許是我們自己的知識有限所造成的。
另外,后面再來補充或再專門寫一篇,還有不少問題可以探討的,如凈利潤提升,股東變化(董又回到十大股東之列了)等。其實投資$格力電器(SZ000651)$ 是可以放心的,有這么多人在不斷質疑,從天花板及財報數據,如@九州仙人 所言,大家是拿顯微鏡在看格力,所以投資格力倒會省心不少,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相信也會有不錯的回報。@今日話題 @閑來一坐s話投資 @劉步塵 @滾一個雪球 @流放瘋 @無錫老朱
明天找個時間好好看看$美的集團(SZ000333)$ 及$青島海爾(SH600690)$ 的,有興趣再來個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