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作為五味之首,是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調味品。
但自從有了朋友圈,“謠鹽”就沒有斷過,下面這些你信過幾個?
?
低鈉鹽是送命鹽?
跟普通鹽相比,低鈉鹽中 10%~35% 的鈉被鉀代替了。低鈉飲食對高血壓、冠心病、肝硬化等慢性病是有益的,但低鈉鹽中鉀含量高,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利。對于腎功能正常的人,人體有自我調節機制,鉀進的多、排的就多。
?
加碘鹽易誘發甲狀腺癌?
近年來甲狀腺疾病呈上升趨勢,一是和環境、飲食、生活方式、精神壓力等多種因素改變有關;二是就診率和健康體檢率的上升、醫療鑒定水平的提升,提高了甲狀腺疾病的早期診斷率。
衛生部回應稱:目前并沒有相關證據表明過量食用加碘鹽與甲狀腺疾病有直接關系,補碘的益處遠大于碘過量引起的風險。
正常人群食用碘鹽無需擔憂,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只是有甲狀腺疾患的人應該避免或少食用碘鹽及其他富碘食物和藥物(如海帶、紫菜、碘造影劑、胺碘酮)。
?
海藻鹽更利于碘吸收?
不是的。海藻鹽其實是加了海藻碘,有人說海藻碘是有機碘,吸收率高,所以應該購買海藻鹽。
但是,有機碘和無機碘吸收率幾乎沒有差異,也就是說,海藻鹽和普通碘酸鉀的加碘鹽比,在碘吸收上并沒有差別。
?
沿海城市居民不需要補碘?
各地的飲食結構各不相同,一部分人認為沿海地區在食用海產品的過程中已經攝入了足夠的碘,食用碘鹽會造碘過量。然而事實是,海帶、紫菜、海魚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區居民中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很低。
在未考慮烹調損失的情況下,膳食中的碘84.2%來自于加碘食鹽,來自于各類食物的碘僅占13.1%(其中海帶、紫菜和海魚共占 2.1%)。如果食用不加碘食鹽,97%以上的居民碘攝入量會低于推薦攝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風險很大。
我國除高水碘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居民的碘營養狀況處于適宜和安全水平,沿海地區也不例外。
?
粗鹽和細鹽,各有優劣
粗鹽和細鹽主要是加工工藝不同,細鹽的優勢在于氯化鈉的含量更高,不含雜質。粗鹽的咸味會更重,礦物質含量更多。
所以,一般炒菜用細鹽,腌制用粗鹽。
?
食鹽攝入不能過量
食鹽中大概鈉占 40% 左右,氯占 60% 左右。當過量的鈉存在在血液中,會導致大量的水滲透進血管,致使血管體積增大,從而直接導致血壓上升。所以高血壓人士要少鹽,另一方面所有人鹽吃多了也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
除此之外,鹽攝入過多還會引起頭疼、增加胃癌等風險,骨質中的鈣也會因為鈉過多而流失,從而增加骨質流失和骨折風險。
?
烹飪用鹽量要小于每日攝入要求
不要把每天鹽的攝入量都用到烹飪上,這樣容易超標,因為平時飲食中也有很多隱藏的鹽攝入。據調查,77% 的鈉來自我們消費的包裝食品(比如訂的外賣、冰箱里的榨菜等),剩下 12% 來自我們日常烹飪額外加入。
根據《2016 中國膳食指南》對于中國居民鹽攝入的要求,成人每天食鹽要小于 6g,大概是一個啤酒瓶蓋的量。而美國居民建議的每日攝入量則要更少,每天不超過 2.3g,也就是一個茶勺。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酌情增減家里的食鹽用量。
文丨清單 編輯丨婠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