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612
來源:關系實驗室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
- 王朔《致女兒書》
國慶中秋雙節,孩子們都大包小包,風雨兼程回到了家。
雙節齊至,本應該是和家人團聚,一起追憶往事,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但大多數孩子在家里呆上兩天,面對父母一個個直擊人心的問題,內心是奔潰的,父母輩的“經驗之談”也讓自己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與懷疑中。
家,一直以來被我們描述成心靈的“避風港”;可是,從何時起,家卻也成了我們生活里“驚濤駭浪”?
01
父母一輩將缺乏的安全感
過渡給了我們
我們的父母一輩,大多出生于50、60、70年代,他們都經歷過時代的動蕩,甚至遭遇過餓死人的大饑荒。
饑餓的回憶,揮之不去,內化成了他們的性格的一部分,讓他們一輩子也難于擺脫。
他們勤勤懇懇,但自我獲得感低,努力了一輩子卻舍不得吃好的、用好的,總是把最好的留給身邊的人。
父母這一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他們害怕變動,害怕未知,追逐“確定”與“穩定”。
大多數的父母不約而同地找到了一個“美好生活模式”:從小聽大人話,長大了勤奮讀書,考上大學,找個離家近、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
這是一條安全的生活流水線,安全感的不足,讓他們一輩子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同時,也讓他們生活喪失了更多可能,而且,但凡有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讓他們陷入焦慮。
李安電影《喜宴》,刻畫的是一位權威、因循守舊的父親
父母自身發展的焦慮對孩子而言,算不上驚濤駭浪;真正的災難是,當他們有了孩子,要求孩子也必須按照70年代出產的 “美好生活模式”去生活。
80、90后是個性覺醒的一代,他們身上或許還有“時代不安全感”的殘留,但他們對自己的天性有了更多的認識,想追求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生。
父母是如此地愛孩子,并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了下一代。在他們眼里,只有他們確定的“美好生活模式”,沒有孩子千差萬別的天性。
“我都是為你好”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慣性,讓父母不假思索地做出同樣的選擇。但是,這個選擇背后,同樣是缺席了幾千年的對孩子的尊重。
北大才女趙婕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系不是一種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父母的愛總是綽綽有余,尊重卻遠遠不足。
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真正的父愛母愛,不應該只是要求孩子乖和聽話,不是要求他們必須為門楣增光,也不是幫父母養老,而是懂得何時退出。
父母要培養、并且相信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并把他們的人生,以及自己的祝福交給孩子,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尊重。
02
孩子對父母最大的愛
應當是“孝而不順”
這幾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普及,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問題,也有自己的脈絡。要去解決家庭沖突,是整個家庭的責任,并不只是孩子的責任。
大多數父母沒有像現在的孩子一樣,接受過大學及以上的教育,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的知識、經驗基本固定下來,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價值體系,穩定、封閉,失去了成長性。
當沖突產生時候,他們會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因為孩子不孝順、不聽話造成的。而沒有看到,沖突產生的時候,沖突的雙方都要自我覺察和成長,并且相互靠近對方。
李安拍完父親三部曲的《喜宴》之后,曾接受采訪時候說到:“與父母的關系,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制造一個階級的觀念”。
中國自古以來的所謂“孝順”,其實是有一個不平等的階級觀念在里面,認定小孩一定要服從家長,要“順”,它跟現在的普世價值中的“平等”沖突,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當父母越過界限,入侵孩子的生活,向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們大多數時候是非常痛苦的。
因為他們深知,接受父母的要求可能會把自己的生活搞砸,拒絕父母的要求,又會產生罪惡感和內心的不安。
我很清晰的記得賴佩霞在TED的一段演講:
如果你媽媽是一個哀傷的人,作為她的小孩,你能快樂嗎?你允許自己快樂嗎??
父母對孩子越過界限去操控孩子的生活,即使孩子有足夠的勇氣拒絕,但是面對老人的失落,孩子們心能安嗎?
也許我們一輩子就活在了這個情感的枷鎖里面,而打開枷鎖的鑰匙被死死地握在了父母的手里。
不聽父母話不是不孝順,不是忤逆,只是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已。“孝而不順”,才是與父母相處最好的模式。
03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意味著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臺和兒子安德魯
龍應臺在《目送》書中寫到,當兒子安德魯21歲的時候,上的正好是龍應臺教學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龍應臺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龍應臺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兒子的內在世界和自己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龍應臺進不去。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他們自己的天命,父母如果把“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掛在嘴邊,未免過于沉重,幾乎是要把自己一生的重量都壓在孩子身上啊。
王朔談到孩子教育曾這么說:“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樂樂過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詞兒了。什么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是的。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但是對不起,我要去詩與遠方!你們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