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雪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也一直以為是范蠡幫越王忍辱負重終得雪恥報恨,其實這復仇計劃的設計者是計然。計然,一個大家陌生的名字,他是范蠡的老師。其生平事跡已不可考證,大名也少見于史籍,只知他是晉國公子的后裔,南游越地,范蠡拜他為師,根據唐代司馬貞的考證,《吳越春秋》中的計倪,就是計然,計然字研,倪當為研字之誤,古諺語中有“研桑心計”就是因計然而得。范蠡和文種只是計然計劃的執行者?!妒酚?/font>.貨殖列傳》說,越王困于會稽山,“乃用范蠡、計然”說的就是這事。計然關于富國強兵的建議,也是國家的理財綱要,現代人也可用之。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作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越王聽之,修之十年,國富,厚賄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雪了會稽之恥后,范蠡謂然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這話雖說可能是范蠡的謙辭,仍可見計然的才華。范用之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后至巨萬。只是后來他不想為齊相,散盡家財,走了,居于陶(今山東),自謂陶朱公。
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也因一部《計然曰》而發家致富,但他最后的失敗,在于他沒有領悟范蠡的明智,懂了做生意,卻不懂中國的政治,與他官商的本身性質有關,“商人榮枯,系于國運”嘛。
勾踐是亂世梟雄,范蠡是國之精英,胡雪巖是一代巨富,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驗證了計然之策的有效性,用之于國則國富,用之于家則家實,實在了不起。但想憑借一部《計然曰》而橫行天下,那可不行,定下計策,如何執行是關鍵,也就是說執行者的能力是關鍵。
二計然之策,治家之寶
1, “ 知斗則修備,耐用則知物。”能掌握這兩點,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矣”計然認為,國與國之間免不了要發生戰爭,聰明的人要對一切有所準備,經常儲備待用物品,就可以知道這些物品的多少和質量的好壞,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掌握和利用天時之變化,充分了解物質資源的收獲狀況。范蠡認為天道總是在循環的,農業收成也如此,豐歉也在循環,不可能有久旱久豐之事。谷物的收獲量之多寡,決定了其價格的貴賤,“極而變化”,豐收歉收三年一個循環。所以應該根據萬物行情之變化,抓住貿易致富的機會。
2。“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高明的商人眼中所見絕不僅僅是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眼光要瞄準未來,要有預見性,所謂“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計然認為水災盛行時,接下來必然旱而需要車,因而要做車生意,因為,此時車的價格必然上張。反之。天旱時則要做船的生意。同樣的道理,夏天要預販皮毛商品;冬天要預販葛麻商品。根據現實狀況,預測市場的需要,這樣才能有利可圖。
3,價格之到,“農末俱利”。計然認為在販賣東西進行商品交換時要注意商人和農民的利益,兩者要兼顧。以谷為例,每擔低于20錢,會損害農民的利益,土地就會荒蕪;每擔高于80錢則又會損害商人的利益,市場商品就會減少。所以糧價當定在30到80錢之間,做到買賣公平,農,商俱利。
4,積蓄之理,:務完物,無息幣”。積累商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利,因此要積質量好的貨物,偽劣產品不易出手。只有收進好是東西,才能不積壓商品;只有不把貨幣停息在手中,才能繁殖出小貨幣。物價上漲時,要把貨物像糞土一樣拋出去;當物價低賤時,則像珠寶一樣盡量收進來。無論商品或貨幣,都要使“其行如流水”,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
計然認為要做到這幾點,必須有“時斷”與“智斷”能力。“時斷”指要掌握天時變化之規律,“智斷”則要求在選擇貿易對象時,必須具備豐富的商品知識?!对浇^書》里談到計然這兩點時說:“時斷則循,智斷則備,知此者形于體,萬物之情,短長逆順,可觀而矣”
三 計然之策
稿件來源:焦作日報 作者:
計然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計然并不是真實姓名,而是取善于計算運籌的意思。據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妒酚?#183;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滅吳之后,范蠡攜西施離越赴齊,改名為陶朱公,后世將陶朱公視為商人祖師。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價格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向其相反的方向發展,反之亦然,是典型的辯證思維。
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
“有余”就是“供過于求”,“不足”就是“供不應求”。供過于求則價格必落;反之,則價格必漲,這正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物價規律。
賤買貴賣,加速周轉
在東西價格低廉時買進,在價格高昂時賣出,并且想辦法使資金像急流的水一樣快速周轉。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即當貨物極貴之時,要能當機立斷,把貨物看成糞土一樣盡可能地拋出;反之,當貨物極賤的時候,要把貨物看成珠玉一樣盡可能地購進。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把握適當時機,以低廉的價格買入暫時不需要的東西。在出現旱災時,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入別人不需要的船只,等到高價再賣給需要船只的人。
小 羽
四 《計然曰》范蠡按語
http://www.doudouke.com/group_thread/view/id-10058
http://www.wl.cn/894594/
書名: 計然曰
作者: (春秋)計然著
出版社: 中國長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01-01
出版地:北京
ISBN: 7801751086
簡介: 計然是春秋吳越爭霸時期的重要謀士,范蠡是他的學生?!妒酚洝氛f,他與范蠡、文種一起,策劃了中國最為著名的復仇計劃——勾踐臥薪嘗膽、復仇雪恨古事。本書是他的關于經商的語錄集。分為3篇27章,每章分原文、注釋、胡雪巖事典、現代應用案例四部分
計然是一個人,計然是他說的話。計然是范蠡的老師,他與范蠡、文種一起設計了中國最為著名的復仇計劃──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雪恨的故事。 本書前言特色及評論文章節選
上篇
卷一 明路
卷二 擅謀
卷三 知人
卷四 結勢
卷五 精算
卷六 揚善
卷七 捕機
卷八 造場
卷九 自城
中篇
卷十 篤義
卷十一 和世
卷十二 守規
卷十三 沉氣
卷十四 仕怨
卷十五 適援
卷十六 藏鋒
卷十七 眼銳
卷十八 防患
下篇
卷十九 知市
卷二十 巧損
卷二十一 利誘
非非人 的 《計然曰》范蠡按語
非非人整理
計然曰《史記·貨殖列傳》記:
昔者越王句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一、明路
計然曰:“人生於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譯文】人生在世,沒有財產就無法得到生存和發展。財產的運作遵循固有的規律,它本身不會自動增值,不經商就無法獲得利潤。
范蠡按語:“財為養命之源,人豈可無有,而不會營運,則蠶食易盡,必須生放經商,庶可獲利,為資身策也。”
【譯文】財產是滋養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們豈能沒有財產?但是如果不掌握經營之道,那么這些財產就會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被消耗掉,很容易坐吃山空。因此,必須運用財產來從事商業活動,這樣才能獲得利潤,使財產像生命一樣得以生長,這是每個人安身立業的策略。
二、擅謀
計然曰:“財溺于人共愛,義取者希。利起于眾所爭,貪嗜者伙。”
【譯文】錢財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愛之中,能在道義的立場上獲取錢財的人,世上少見。利潤正是在眾人的你爭我奪中獲得,那些貪心、嗜財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語:“財者通行蠻貊,雖嬰孩亦所知。愛是以人多競求強取,致有喪身失德,忘恥受辱,甘當無侮。其知義安分,不事妄貪者,世之罕有。”
【注釋】蠻:通蠻,我國古代居住在南部的少數民族。貊,音mò我國古代居住在北部的少數民族。
【譯文】錢財可以通行于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偏遠的南方和北方,這一點就連嬰兒、小孩也明白。正是因為對錢財的狂熱喜愛,所以人們紛紛競相追逐錢財、強取豪奪,以致有的人丟棄了自身準則,道德淪喪,忘記羞恥,甚至受到別人的侮辱,還心甘情愿、無怨無悔。由此可知,能夠深明道義、安分守己、滿足現狀,并且不作非分之想、沒有貪心雜念的人,世上罕有。
三、知人
計然曰:“人皆人,貪廉無辨。心非心,真偽難知。”
【譯文】人與人在表面上看來都一樣,無法從表面去辨別一個人是貪心的還是清廉的。心與心則大不相同,但也難以判斷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偽的。
范蠡按語:“人不處財,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覿,語言相奉,而不識其忠誠奸詐,嗜利茍且,必須試之以財帛,處之于患難,然后其人其心則詳知矣。”
【注釋】覿:音dí。見,相見。
【譯文】如果人們之間不發生財產交往和利益關系,沒有長久的真心相處,而僅僅以臉上的表情相見,以淺層的語言交談往來,那么是無法認清此人是忠厚誠實還是奸邪詭詐,無法認清他是不是貪圖利益,只顧眼前,敷衍了事。必須用錢財錦帛來試探,或者在患難之時與這人相處,然后我們就可以詳細地知道這人這心是什么樣的了。
四、結勢
計然曰:“交接非人,雖萬金無足論有。”
【譯文】交往、接觸和托付的人,如果你選擇不當,那么即使擁有萬金,也不能稱之為有錢。
范蠡按語:“朋友者,夥計者,不獨通財,而身家百爾所系,與其高者吾亦高,與其低者吾亦低,如形處鑒,美惡因之,交結茍非良人,導我于不善,雖萬金易敗,安得云乎有哉。”
【注釋】夥:通伙。鑒:鏡子。
【譯文】交往朋友、雇傭伙計,你和他們之間,不僅是流通錢財,而且還關系到你自身的家庭、財產等各個方面。與高明優雅的人交往,那么我也高明優雅,與低微卑劣的人交往,那么我也低微卑劣,這就好像照鏡子一樣,美麗還是丑惡都取決于照鏡子的人。交往、結識的如果不是善良、誠實的好人,那么我就會被引導到不好的狀況,即使錢財再多也容易被損耗掉,怎么還能說自己擁有錢財呢?
五、精算
計然曰:“不儉不憐,徒負披星步峻。且儉且憐,風雨無慮。”
【譯文】對錢財不節省不愛惜,就白白承受了披星戴月、拔山涉水的辛苦。能讓財產增值,又能守住它的人,即使經歷了頂風冒雨、在大海大洋中航行的辛苦也值得。
【注釋】峻:山高大而徒。
范蠡按語:“為客商,不辭曉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驚恐辛苦而來。若不儉省愛恤,則動渠勞碌何益哉。”
【譯文】作為奔波各地的商人,早起晚歸,跋山涉水,所獲得的那一點微小的利潤,都來自于所承受的驚恐和辛苦。如果不節省、愛惜錢財,那么一切勞作都沒有任何益處了。
六、揚善
計然曰:“慈能致福。”
【譯文】對他人慈愛、和善可令自己獲得幸福。
范蠡按語:“若謂慈善之人希錫福,此亦臆說。蓋慈善存心端正,動履莊嚴,所作所為,不由岐險,是以多獲平坦福也。”
【注釋】錫:xi,在這里作“賜與”解。
【譯文】有人說那些待人慈善的人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上天賜與的幸福,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有慈善之行的人,他的動機是端正的,他的舉止是莊嚴的,所作所為不會誤入歧途,所以,這樣的人也就大多會獲得一種平坦之福了。
七、捕機
計然曰:“夸他鉅鈔,暗挾此人。羨某至誠,意譏本客??蛠頍o貨。非取帳必是等人。買主私談,不扣銀定然夾帳。”
【譯文】談生意,夸耀其他人有許多錢財,是為了暗中向對方施加壓力。以羨慕的口氣說其他人誠實守信,則是有意識譏諷對方??蜕虂淼絽s沒有攜帶任何貨物,那么不是來索取帳款,就是在等候別人。買主與中間人私下里商議、交談,必定有秘密交易,或者要吃回扣,或者要在帳款上做文章。
范蠡按語:“對此客而夸別客本大貨多,使此客不能自安,于中有暗挾之意也。封我談他人忠厚,必有刺我刻薄之意。若客來空手無貨,非向主家取帳,必是等候親友。主家與買主私地密言,恐其舊有所欠,扣我貨銀抵補,不然貨價騰長,背后定議,滿匿我價錢也。”
【譯文】對當前的客商夸耀其他客商本錢大、貨物多,是為了讓這個客商不能安穩、沉著,以便暗中要挾。對我大談別人的忠誠、厚道,一定有諷刺我刻薄的含義。如果客商來時,沒有攜帶任何貨物,那么不是向主人家索取帳款,就是為了到此來等候親朋好友。若中間人與買主私下秘密商議,必須小心,他們之間可能有舊帳未清,會把我的貨款扣下作為抵押、補償;如果不是這樣,就是貨價突漲,他們在背后秘密商議,對我隱瞞這些價格!
八、造場
計然曰:“施為小巧弗邊幅,返更中堅。門面彰揚廣招搖,須疑內空。多因行大放膽,十有九危。”
【譯文】做事細心、靈巧,不在邊際上下功夫,反而證明他內部充實。表面上鋪張虛華、彰名張揚、招搖過人,則一定要小心,他內部很可能是空架子。有許多客商,因為對方行事張揚,仿佛很有實力,于是冒險行事,這樣做十個中有九個危險。
范蠡按語:“作事規模鄙小,不務彰大門面,其中畢竟充實。擺大架子,弄虛頭,其內多主不實??鸵蛞娧纼~行事彰大,財貨放膽托付,不為疑慮,一值傾壞,所負不啻萬金,安可以大行而怠意哉?”
【譯文】做事情喜歡擺個大架子,追求虛華、玩弄張揚,其在本質上多是名不符實??蜕掏姷街虚g人行事張揚、擺架子,便把貨物十分大膽地托付于他,不作任何懷疑和考慮,一旦事情出了變故,虧損的不僅僅是大量錢財。如此看來,怎么可以因為中間人的虛華而大意呢?
九、自誠
計然曰:“好歹莫滿牙儈,交易要自酌量。”
【譯文】貨物的優點和缺點切不可對中間商隱瞞,做生意一定要自己斟酌、思量孰輕孰重。
范蠡按語:“貨之精粗好歹,實告經紀,使好裁專奪賣。若昧之不言,希為僥幸出脫,恐自誤也。買賣交易,要自立主意,不可聽旁人攔阻。齊行煞價,懼我成交,意圖脫彼貨也,故宜自做酌量。”
【譯文】貨物的精細和粗糙之處、優點和缺點,必須據實告訴經紀人,使他們可以依據實際情況來定價出售。如果將這些都隱瞞,不告訴他人,希望憑僥幸把貨物出售,恐怕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進行買賣、決定交易,一定要自己思考、拿主意,不可聽信別人的阻攔。尤其是在同一行業里,有人一齊將價錢降低,阻攔我成交貨物,再借機把手中貨物賣出。所以做生意一定要自己斟酌、思量,不可聽信人言。
十、篤義
計然曰:“齒下不明,久后徒然溷瀨。當場既允,轉身何必趦趄。”
【注釋】溷:音hun,意指污穢,本文通混。趦趄:通趑趄,音(ziju),行路困難,本文比喻猶豫徘徊。
【譯文】簽署買賣協議,如果交易條款寫得不明確,那么過段時間后,對方不履行協議,你也沒有辦法。當場就答應或做出了承諾,過后再猶豫也毫無用處。
范蠡按語:“交易之時,即要講明價錢銀水,若含糊圖成,齒下不清,至會帳必然溷賴爭競。買賣允與不允,決于當時,既已成交,轉身鬼相嗟怨,此皆非君子交誼也。”
【譯文】做生意,在達成交易之時,一定要把價錢、折扣等問題講清楚。如果一味追求達成交易,任由各項條款含糊不清,等到付款、清帳時,一定會發生混亂,有人就會賴帳,以至于發生不必要的爭執。買賣是否成交,交易是否進行,須在當時當地作出決定。協議達成以后,再猶豫徘徊,或私下嘆息、埋怨,這不是君子交朋友、做買賣的方法。
十一、和世
計然曰:“和能處世,儉能治家。”
【譯文】待人和睦,是一個人的處世之道;生活儉樸,能使人家業興旺、發達繁榮。
范蠡按語:“心性和則氣血理,氣血和則病不生,骨肉和則無戕。處人和則無爭,家和則道昌,國和則治強,四海和則萬邦寧也。”
【譯文】一個人心性平和,那么維持他生命的動力和血液就能按其故有的規律運行。氣血通暢,就能百病不侵,骨肉相合,則身體無恙。一個人若能待人和睦,那么就不會與人爭端;一家人若能和睦相處,那么家業必然興旺;一國人民若能和睦共處,那么整個國家就繁榮昌盛;世界各國若能和平共處,那么四海之內就會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景象。
十二、守規
計然曰:“愛身須守法,保有在安常。”
【譯文】一個人若是愛惜自身,那么就應當遵守現行的法律法規;一個人若想保有自己的財產,那么關鍵在于保持一顆安穩、寧靜的平常心。
范蠡按語:“要求辱不加身,凡事依理守法,欲保不失所有,切戒妄想貪求。”
【譯文】希望屈辱不降臨到自己身上,那么處理任何事情時都應當遵循法律和道德規范。希望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不遭受損失,那么就應該摒棄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對財富的貪欲及不當奢求。
十三、沉氣
計然曰:“便宜莫買。浪蕩莫收。”
【譯文】便宜的貨物一定不要買,浪蕩之人拿來的東西不可收下。
范蠡按語:“物件真正者,要買須先付定銀,然后求取。似為難得之物,若價廉遷就,物非低假,恐來歷不明,衣非殯衣即盜贓也。為牙者當止客買,免貽后患。旅中家仆,百凡所托,茍非其人,盜貨而賴主家者有之,伺本主出門盜財物者有之,不可不慎。凡人故無根無保者,切不可收,亦勿慫成。若客魆地自取,亦須謹防,毋以心腹相待。”
【注釋】慫:鼓動、攛掇別人去做某事。魆:形容黑。
【譯文】來路正當、品質好的貨物,如果要買的話,一定要先付以部分定金,然后才能請求取走??雌饋硭坪跏请y得的東西,如果因為價錢很便宜就遷就著買下來,那么這貨物不是假冒偽劣,就恐怕是來路不正。衣服如果不是死人所穿的殯衣,就一定是盜竊得來贓物。作為中間人一定要阻止客商購買這些貨物,以免留下后患。主人出外旅行,家中大小事務都托付給了仆人,如果這仆人不是好人,將盜竊來的錢財統稱是主人家的,或者借著主人出門的時機,盜竊財物來出賣的也有,所以收購貨物時,不能不小心。如果賣主沒有根據也沒有保人,那么千萬不可以收下,也不可以鼓動、慫勇交易達成。如果客商行為詭異,好像總要躲在黑暗之處,那么一定要小心提防,不可以對這種人推心置腹。
十四、仕怨
計然曰:“以心度心者少,以德報德者稀。劣御報德,猶如挾山超海之難。好意救焚,恐墮指鹿為馬之術。”
【譯文】以自己的內心來體察別人的內心的人,少之又少;用可以積下恩德的好事來報答別人恩情的人,比較少見。想以卑劣的行徑來報答恩情,猶如想挾著大山跨過大海一樣,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好心好意在別人危難時來幫助他,最后卻恐怕落入了別人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圈套。
范蠡按語:“客之投主,賓有益爾,其至誠至德,無間然焉。但主家不能體心,侵漁客體,甚有負其美意云。既壞之經紀,雖懷報客之恩,然行止有虧,不能服人,徒有心而力不及耳??鸵娭骷衣浔。瑐A縲,務垂慈憫而救援之。但主不體心,惟圖目前之急,而返恣好詭,侮弄誆掣,所謂恩多反成怨矣。”
【注釋】縲:古代捆綁犯人用的黑色大繩子,引申為囚禁。
【譯文】有客商來到此處,實際上帶來了很大益處,而且客商誠實守信、品德高尚,如果主人不加猜疑,就可以得到很大好處。但如果主人不能體察客商的內心,結果侵犯了客商的本意,這就極其傷害并辜負了客商的好意。名聲已經毀壞的經紀人、中間人等,雖然在內心里想報答客商的恩行,但是其行為舉止已經有了虧欠,無法讓別人信服,有報恩之心卻無行動之力??蜕桃姷街魅思覜]落,日益困難,債務已經積累到被上告至官府,甚至有可能下大牢的地步、本來飼懷著仁慈、憐憫的心情,想救護、援助主人家。但主人家卻不能體會客商的內心,只顧眼前利益,解決燃眉之急,反而恣意妄為,玩弄詭計,欺侮、牽制、阻撓客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恩德施得太多了,反而結成了仇怨。
十五、適援
計然曰:“陰消之輩不堪扶,暴溺之流還可援。”
【譯文】陰沉、消極的人是不值得去扶住的;偶爾失足的人,如同突然落水的人,是可以援助的。
范蠡按語:“無算計無志之人,承祖父之基,蠶食殆盡者,決不可扶。若平昔有能有干,偶遭橫禍,喪本傾家者,期后還當復發。”
五商圣計然子
計然子名研,又稱計倪、計硯,時人尊為計然子,春秋時莘人(今莘縣人),知名謀士,學識淵博,常游于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強吳,刷會稽之恥。范蠡嘆曰:“計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既以施國,吾欲施之家。”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用“計然之策”三致鉅富。故言富稱陶朱者,計然子之力也?!稘h書》謂“計然之策十,國用其策而得意,家用其策而致富。”越國滅吳之后,范蠡離隱,文種伏劍,《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自是之后,計倪佯狂。”《史記·貨殖傳》有記載。“計然之策”的經濟理論元早于西方經濟學,后人尊計然為商業之祖,故稱商圣。
〈計然子傳〉
計然者,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博學無所不通。為人有內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顯諸侯,陰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嘗南游越,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范蠡知其賢,卑身事之,請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病短接[》〕
〈內經〉
昔者,越王句踐既得反國,欲陰圖吳,乃召計倪而問焉,曰:“吾欲伐吳,恐弗能??!山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西則迫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下不知所止。交錯相過,波濤濬流,沈而復起,因復相還。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時,動作若驚駭,聲音若雷霆。波濤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維。念樓船之苦,涕泣不可止。非不欲為也!時返不知所在,謀不成而息,恐為天下咎。以敵攻敵,未知勝負!大邦既已備,小邑既已保,五谷既已收;野無積庾,廩糧則不屬,無所安取,恐津梁之不通,勞軍紆吾糧道!吾聞先生明於時交,察於道理,恐動而無功,故問其道。”
計倪對曰:“是固不可。興師者必先蓄積食、錢、布帛,不先蓄積,士卒數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戰則耳目不聰明,耳不能聽,視不能見,什部不能使;退之不能解,進之不能行。饑饉不可以動,神氣去而萬里。伏弩而乳,郅頭而皇皇,強弩不彀,發不能當。旁軍見弱,走之如犬逐羊。靡從部分,伏地而死,前頓後僵。與人同時而戰,獨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將。王興師以年數,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
越王曰:“善。請問其方。吾聞先生明於治歲,萬物盡長,欲聞其治術,可以為教常,子明以教我,寡人弗敢忘。”
計倪對曰:“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強、或怯。不早備生,不能相葬。王其審之,必先省賦斂,勸農桑,饑饉在問。或水或塘,因熟積儲,以備四方。師出無時,未知所當,應變而動,隨物常羊。卒然有師,彼日以弱,我日以強,得世之和,擅世之陽,王無忽忘,慎無如會稽之饑,不可再更,王其審之。嘗言息貨,王不聽臣,故退而不言,處於吳楚越之間,以魚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聞君自耕,夫人自織,此竭於庸力,而不斷時與智也。時斷則循,知斷則備,知此二者,形於體,萬物之情,短長逆順,可觀而已。臣聞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於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為綱紀。是以易地而輔,萬物之常。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越王曰:“請問其要!”
計倪對曰:“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故湯之時,比七年旱而民不饑;禹之時,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其主能通習源流,以任賢使能,則轉轂乎千里,外貨可來也;不習則百里之內,不可致也。人主所求,其價十倍;其所擇者,則無價矣。夫人主利源流,非必身為之也。視民所不足及其有余,為之命以利之,而來諸侯,守法度,任賢使能,償其成事,傳其驗而已。如此則邦富兵強而不衰矣。群臣無空恭之禮、淫佚之行,務有於道術。不習源流,又不任賢使能,諫者則誅,則邦貧兵弱刑繁,則群臣多空恭之禮、淫佚之行矣。夫諛者反有德,忠者反有刑,去刑就德,人之情也。邦貧兵弱致亂,雖有圣臣,亦不諫也,務在諛主而已矣。今夫萬民有明父母,亦如邦有明主;父母利源流,明其法術,以任賢子,徼成其事而已,則家富而不衰矣。不能利源流,又不任賢子,賢子有諫者憎之,如此者,不習於道術也。愈信其意而行其言,後雖有敗,不自過也。夫父子之為親也,非得不諫,諫而不聽,家貧致亂,雖有圣子,亦不治也,務在於諛之而已。父子不和,兄弟不調,雖欲富也,必貧而日衰。”
越王曰:“善。子何年少於物之長也。”
計倪對曰:“人固不同,惠種生圣,癡種生狂。桂實生桂,桐實生桐。先生者未必能知,後生者未必不能明。是故,圣主置臣,不以少長。有道者進,無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長。人主無私,賞者有功。”
越王曰:“善。論事若是其審也。物有妖祥乎?”
計倪對曰:“有。陰陽萬物,各有紀綱。日月星辰,刑德變為吉兇,金木水火土更勝,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順之有德,逆之有殃。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從其德而避其衡。凡舉百事,必順天地四時,參以陰陽,用之不審,舉事有鞅。人生不如臥之頃也,欲變天地之常,數發無道,故貧而命不長。是故,圣人并苞而陰行之,以感愚夫。眾人容容,盡欲富貴,莫知其鄉。”
越王曰:“善。請問其方。”
計倪對曰:“從寅至未,陽也。太陰在陽,歲德在陰,歲美在是。圣人動而應之,制其收發。常以太陰在陰而發,陰且盡之歲,亟賣六畜貨財,聚棺木,以應陰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其次五倍。夫有時而散,是故圣人反其刑,順其衡,收聚而不散。”
越王曰:“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者,何也?”
計倪對曰:“是故不等,猶同母之人,異父之子,動作不農術,貧富故不等。如此者,積負於人,不能救其前後,志意侵下,作務日給,非有道術,又無上賜,貧乞故長久。”
越王曰:“善。大夫佚同若成,嘗與孤議於會稽石室,孤非其言也。今大夫言獨與孤比,請遂受教焉。”
計倪曰:“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農傷則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貨物,官市開而至。”
越王曰:“善。”
計倪乃傳其教而圖之,曰:“審金木水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
越王曰:“善。從今以來,傳之後世,以為教。”乃著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吳也。
甲貨之戶曰粢,為上物,賈七十。乙貨之戶曰黍,為中物,石六十。丙貨之戶曰赤豆,為下物,石五十。丁貨之戶曰稻粟,令為上種,石四十。戊貨之戶曰麥,為中物,石三十。己貨之戶曰大豆,為下物,石二十。庚貨之戶曰穬,比蔬食,故無賈。辛貨之戶曰菓,比蔬食,無賈。壬癸無貨?!病丛浇^書.越絕計倪內經〉〕
〈陰謀〉
越王句踐十年二月,越王深念遠思侵辱於吳,蒙天祉福,得越國。群臣教誨,各畫一策,辭合意同,句踐敬從,其國已富。
反越五年,未聞敢死之友?;蛑^諸大夫愛其身、惜其軀者,乃登漸臺,望觀其臣有憂與否。相國范蠡、大夫種、句如之屬儼然列坐,雖懷憂患,不形顏色。
越王即鳴鐘驚檄而召群臣,與之盟,曰:“寡人獲辱受恥,上愧周王,下慚晉、楚。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而五年未聞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群臣默然,莫對者。越王仰天嘆曰:“孤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孤親被奴虜之厄,受囚破之恥,不能自輔,須賢任仁,然後討吳。重負諸臣,大夫何易見而難使也?”
於是計倪年少官卑,列坐於後,乃舉手而趨,蹈席而前進曰:“謬哉!君王之言也。非大夫易見而難使,君王之不能使也。”
越王曰:“何謂?”
計倪曰:“夫官位、財弊、金賞者,君之所輕也;操鋒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今王易財之所輕,而責士之所重,何其殆哉!”
於是越王默然不悅,面有愧色,即辭群臣,進計倪而問曰:“孤之所得士心者何等?”
計倪對曰:“夫君人尊其仁義者,治之門也。士民者,君之根也。開門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謹左右。左右者,君之所以盛衰者也。愿王明選左右,得賢而已。昔太公,九聲而足,磻溪之餓人也,西伯任之而王。管仲,魯之亡囚,有貪分之毀,齊桓得之而霸。故《傳》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王審於左右,何患群臣之不使也?”
越王曰:“吾使賢任能,各殊其事。孤虛心高望,冀聞報復之謀。今咸匿聲隱形,不聞其語,厥咎安在?”
計倪曰:“選賢實士,各有一等。遠使以難,以效其誠;內告以匿,以知其信;與之論事,以觀其智;飲之以酒,以視其亂;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別其態。五色以設,士盡其實,人竭其智。知其智,盡實,則君臣何憂?”
越王曰:“吾以謀士效實、人盡其智,而士有未盡進辭有益寡人也。”
計倪曰:“范蠡明而知內,文種遠以見外,愿王請大夫種與深議,則霸王之術在矣。”
越王乃請大夫種而問曰:“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於窮厄之地。今欲奉不羈之計,以雪吾之宿讎,何行而功乎?”大夫種曰:“臣聞:‘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川之魚,死於芳餌。’今欲伐吳,必前求其所好,參其所愿,然後能得其實。”
越王曰:“人之所好,雖其愿,何以定而制之死乎?”大夫種曰:“夫欲報怨復讎、破吳滅敵者,有九術。君王察焉?”
越王曰:“寡人被辱懷憂,內慚朝臣,外愧諸侯,中心迷惑,精神空虛。雖有九術,安能知之?”
大夫種曰:“夫九術者,湯、文得之以王,桓、穆得之以霸。其攻城取邑,易於脫屣。愿大王覽之。”種曰:“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二曰:重財幣以遣其君,多貨賄以喜其臣。三曰:貴糴粟槁以虛其國,利所欲以疲其民。四曰: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五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宮室,以盡其財。六曰:遺之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君王國富而備利器。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凡此九術,君王閉口無傳,守之以神,取天下不難,而況於吳乎?”
越王曰:“善。”〔〈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
〈富國〉
十一年,越王深念永思,惟欲伐吳,乃請計倪,問曰:“吾欲伐吳,恐不能破,早欲興師,惟問於子。”
計倪對曰:“夫興師舉兵,必且內蓄五谷,實其金銀,滿其府庫,勵其甲兵。凡此四者,必察天地之氣,原於陰陽,明於孤虛,審於存亡,乃可量敵。”
越王曰:“天地、存亡,其要奈何?”
計倪曰:“天地之氣,物有死生。原陰陽者,物貴賤也。明孤虛者,知會際也。審存亡者,別真偽也。”
越王曰:“何謂死生、真偽乎?”
計倪曰:“春種八谷,夏長而養,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夫天時有生而不敷種,是一死也。夏長無苗,二死也。秋成無聚,三死也。冬藏無畜,四死也。雖有堯、舜之德,無如之何。夫天時有生,勸者老,作者少,反氣應數,不知厥理,一生也。留意省察,謹除苗穢,穢除苗盛,二生也。前時設備,物至則收,國無逋稅,民無失穗,三生也。倉已封涂,除陳入新,君樂臣歡,男女及信,四生也。夫陰陽者,太陰所居之歲,留息三年,貴賤見矣。夫孤虛者,謂天門地戶也。存亡者,君之道德也。”
越王曰:“何子之年少於物之長也?”
計倪對曰:“有美之士不拘長少。”
越王曰:“善哉!子之道也。”乃仰觀天文,集察緯宿,歷象四時,以下者上,虛設八倉,從陰收著,望陽出糶,筴其極計,三年五倍,越國熾富。句賤嘆曰:“吾之霸矣。善!計倪之謀也。”〔〈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
〈雜錄〉
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刑,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大饑。夫糴,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恚瑒胀晡?,無息幣。
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br>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是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皆不能積其盛有余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東方多黍,南方多稷,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各有高下。高而陽者多豆,下而陰者多五谷。
天者,陽也,規也。地者,陰也,矩也。
度如環無有端,周回如循環,未始有極。
日行天,日一度,終而復始,如環之無端。
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日主晝居。晝而為明處,照而有光。
日者,太陽之精。
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日之度,以為月節。
月者,水之精也;水者,內景。月主夜居。夜為明,夜者紀也,紀者內也。紀度而成數。
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紀度而成數也;寸者,制萬物陰陽之短長也。
風為天氣,雨為地氣。風順時而行,雨應風而下,命曰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成矣。
德取象於春夏,刑取象於秋冬。
《周髀》云:「冬至三光微,夏至三光盛?!?br> 掩目別黑白,雖時時一中,猶不知天道也。論陰陽有時誤中耳。
范子問:“何用九宮?”計然曰:“陰陽之道,非獨一物也。”
圣人之變,如水隨形。形平則平,形險則險。
古者,庶人老耆而後衣絲,其余則麻枲而已,故曰布衣。今富者綺繡羅紈,素綈冰錦也。繡細文而出,齊,上價匹二萬,中萬,下五千也。
人受命於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而脈。三月而胚,謂如水胞之狀。四月而胎,謂如水中[魚假][蟲麻]胎也。五月而筋。六月而骨,謂血氣變為肉,肉為脂,脂為骨也。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范子曰:“請問九田,隨世盛衰,有水旱貴賤。愿聞其情。”計然曰:“諸田各有名,其自一官起始以終九官,所以設諸田、差高下。始進退也。假令一值錢百金,一值錢九百,此略可知從畝一至百畝,直是大之極也?!?br> 千里馬必有距虛。
范蠡乘偏舟於江湖。
天者,變化、行精器者也。令者,謂暴風雨霹靂也。
爭者,事之末。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范子曰:“堯、舜、禹、湯,皆有預見之明,雖有兇年而民不窮。”王曰:“善”。
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
立夏,九十一日;立秋,涼風行,萬物始實,白露降,畢極寒成也。
?。〒斗蹲佑嬋弧份嫳荆?/font>
六 商圣計然子之策--以商富國
計然,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越國經濟學家。然又作倪,或作研。他曾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計然曾輔佐越王勾踐爭霸圖強。《史記》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那么,“計然之策”到底是什么呢?
所謂“計然之策”,就是計然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的治國方略。主要是指農業豐歉循環論、儲備論、平糴論、“息貨”論(商品流通理論)、價格論、貨幣周轉論、國家調節論、自然貧富論及“積著之理”等。其“積著之理”,是古代最早出現的商業經營管理原則??傊?#8220;計然之策”用一名話概括就是“以商富國論,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一是富國強兵論-一治國方略。要知道軍事就在于從事戰備,做好后勤戰略防備工作,時刻準備好待用之物。如果能知曉國庫物資的多少,相互對照各種物資的供需狀況,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了。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富國強兵、稱雄于天下,只有首先將經濟基礎打好,國家物質富足了,才可能有條件訓練軍隊,使自己的國家兵力強盛,而人民的富足,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
二是貨物增值論-一經商良策。要知道貨物的生產季節與社會需求的關系,才算得上知道貨物。季節與需求的關系能夠明確了,那么,所在天下貨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夠看清楚了。年歲在“金”時農業就會豐收,在“水”時就會歉收,在“木”時就會發生饑荒,在“火”時就會干旱。干旱時就要先預備船只,水澇時就得先準備好車輛,這才是掌握貨物價格漲跌的關鍵。
三、富國強兵論與略貨物增值論相輔相成。前者是戰略層面,是方向,目的;后者是戰術層面,是行動,手段。二者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計然曰:“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計然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按照五行的說法,歲星處于金位,是豐年;處于水位,是荒年;處于木位,有饑荒;處于火位,是旱年。旱年則預造船只,水年則預造車輛,這是適應市場變化的一個經營法則。
《越絕書·計倪內經》載:“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太陰即木星,在天空的相對位置每12年為一周期。運行至酉宮(方位)稱歲在金,是“穰”,即大豐年;又6年運行至卯宮為歲在木是“康”,即小豐年;運行至子宮是為歲在水為:毀”,即大荒年,隔6年至午宮是歲在火,又是旱年。也就是說農業生產,是6年豐收,6年干旱,12年有一次大饑荒。計然認為,掌握這種年歲豐歉的循環知識,就可預測五谷及其它商品價格變動的趨勢,可以利用它使國家財政豐裕和個人致富。計然認為,出售的谷子如果每斗價格為20錢,農人就要吃虧;如果每斗賣到90錢,商人就要吃虧。要是商人吃虧了,錢財就不會流到社會;如果農人吃虧了,田地就會荒蕪。因此,谷價最高不得超過80錢,最低不得少于30錢,這樣農人、商人才會雙雙有利。這就是史傳的“平糴論”(或平糶論),即主張由國家來平糶糧食,使糧價維持在30至80錢之間,以便做互“農末俱利”,隨著物價的彈性而起伏,關卡的稅收和市場的供給都不缺乏,這乃是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基本法則。
在這里,計然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去闡述市場運行的規律,而且又從商業運作的角度談論了應當如何去具體操作。他的觀點無疑是十分有見地的、具有實戰意義的。
除此之外,計然還認為,要在商業領域里保持長盛不敗,關鍵要善于“用智”。他曾經這樣說:“積蓄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具行如流水。”這段話說明了囤積發財的關鍵在于務求把貨物賣光和決不貸款,它意思是說,經營商業的基本法則是,貨物必須完好,不積壓商品,在商品的銷售過程中,容易腐爛的貨物和食品不要長期貯存,不要囤積貨物企圖抬價??疾炷撤N商品是有余還是不足,就可以預知它的貴賤。價格上揚到了極限就會下跌,下跌到極限又會上揚。因此,價格上揚時就要像對待糞土一樣及時出售,當價格下跌時就要如同珍愛珠玉一樣及時收購。應該使資金貨物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通。
很顯然,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商業經營原則。計然的這些見解十分中肯地揭示了商業運作的最為基本的規律,它對后世商人搞好經營工作具有極好的指導作用,是彌足珍貴的商業文化經典箴言。
計然之策本是計然教越王勾踐以商富國,勾踐用之十年竟國富而霸,不但最終打敗了強大的吳國,報仇雪恥,之后又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時期的五大霸主之一。范蠡在助勾踐滅吳后就功成身退,他用計然之策富家,他到了陶這個地方,叫朱公,后人尊為陶朱公?!妒酚?貨殖列傳》為貨殖者作傳,先寫陶朱公,再寫子貢。太史公寫道:“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由此,范蠡在十九年之中三次賺取千金,年老后子孫繼業,“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七 商圣計然子語錄
【計然曰】人生于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范蠡按語】財為養命之源,人豈可無有,而不會營運,則蠶食易盡,必須生放經商,庶可獲利,為資身策。
【臆解】“貧窮不是社會主義”?,F世人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財富但也要會用人,才能使其國家強大,人民富足,上層建筑得以穩固。
【計然曰】財溺于人所共愛,義取者希。利起于眾所爭,貪嗜者伙。
【范蠡按語】財者,通行蠻貃(少數民族),雖嬰孩亦所知。爰是以人多競強取,至有喪身失德,忘恥受辱,甘當無悔。其知義安分,不嗜妄貪者,世之罕有。
【臆解】什么是財?溺于人所共愛。什么是利?起于眾所爭。這就是商道的環境,是一切思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經商者必須適應這個環境。這幾乎沒有道理可講,只反映了一個供求關系的道理。人共爭共愛而形成相對的資源稀缺。義取者希,指的什么?就是取財有道。在一個追逐利益的場所,謀取利益的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依賴道義謀財的人,世所罕有,在以稀為貴的地方,這樣的人顯得格外可貴。在商場中,如何長久生存則是必須花心思的事情,這樣的人必須是智者才能充當。
【計然曰】人皆人,貪廉無辨。心非心,真偽難知。
【范蠡按語】人不處財,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覿(相見)語言相奉,而不識其忠誠奸詐,嗜利茍且,必須試之以財帛,處之于患難,然后其心則詳知矣。
【臆解】商場如戰場,人是根本。人心真偽難測,如何防止虛詐,如何識人、用人盡在其中。商場如戰場,識人用人,皆有學問:將心比心,少點偽裝和貪婪,厚道為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