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急性起病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明顯腫脹、劇痛,且易反復發作。隨著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改變,本病在我國患病率逐年上升。筆者于2004年10月至2008年3月采用中藥內服外敷結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65例,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65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全部為男性;年齡最小24歲,最大56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6年;初次發病10例,復發病史小于1年者28例,1~3年者22例,3年以上者5例。48例為第一跖趾關節(其中雙側發病8例),10例為第一拇趾關節,5例為踝關節,2例為膝關節。
1.2 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病學會1977年修訂的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并排除慢性腎病、藥物等所致繼發性痛風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的關節充血、腫脹、發熱、患處劇痛。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內服:四妙散合五神湯化裁,基本方:蒼術、黃柏、川牛膝、山慈姑各10g,茯苓、車前子、紫花地丁、萆薢各15g,金銀花、土茯苓、生薏苡仁各30g。加減:局部色黯,加僵蠶、地龍、桃仁、紅花;伴見小便熱澀,加金錢草。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服。2周為1療程。
2.2 中藥外敷:生大黃、黃芩、黃連、黃柏各10g,上藥研粉,以適量凡士林為基質調和成膏,患處局部外敷,每2日更換1次。2周為1療程
2.3 飲食忌宜:所有患者一經確診,即囑低嘌呤、低脂飲食。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及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經治療1個療程后,65例中臨床痊愈24例,占36.9%;顯效30例,占46.2%;有效5例,占7.7%;無效6例,占9.2%,總有效率為90.8%。
4 體會
痛風性關節炎屬于中醫學“痹證”中之熱痹,其多責之臟腑功能失調,脾腎兩虧,濕邪內蘊,濁毒不化;復因素嗜肥甘厚味,煙酒無度,更易釀濕生濁,故每易感受風寒濕邪,內外相因而發病。濕性趨下,其性粘膩,與熱膠著,多流注閉阻于下肢筋肉骨節,故常見侵及膝、足踝及諸足趾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人體嘌呤代謝紊亂,使患者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減少,致使血尿酸濃度過高所引發的一系列代謝綜合征,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常因進食高嘌呤食物誘發。四妙散方出自清代名醫張秉成之《成方便讀》一書,以黃柏、蒼術、川牛膝、薏苡仁四味,主濕熱下注之諸癥;五神湯見于清代名醫陳士鐸之《洞天奧旨》,以紫花地丁、金銀花、車前子、川牛膝、茯苓利濕清熱解毒,為治療濕熱蘊毒之下肢癰疽丹毒的專方。二方合用共奏清熱利濕、健脾強骨之效,可謂標本兼顧。該病臨床上腫痛表現較為明顯,為加大化濕去濁、消腫散滯之力,故加土茯苓、萆薢、山慈姑。現代藥物研究表明山慈姑內含秋水仙堿,且山慈姑、土茯苓、萆薢、車前子均有促尿酸排泄的作用。外敷以清熱燥濕解毒的黃芩、黃連、黃柏,伍以祛瘀活血的生大黃,更使藥力直達病所。以此法內外合治痛風性關節炎,可使急性發作的關節充血、腫脹、發熱、患處劇痛等癥狀在較短時間內均消失或有明顯的改善,尚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觀察中也發現,病程越短,炎癥消除及血尿酸指標恢復較理想,因此本病患者應積極就醫。(作者單位: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院)
來源:《浙江中醫雜志》2009年第1期 由【醫覽】微信公眾號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作者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