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余平藝術作品展在潮州美術館優雅亮相。展出作品超60件,此次展覽為余平個人展覽,展覽主要作品為《夜郎游》系列水墨、《瓷兒》系列陶藝、《猛紅》系列陶藝。以余平的陶瓷雕塑作品為主,是一個他藝術個性和觀念的,反映時代特點的藝術展。展覽持續至4月15日。
余平現為韓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他從2000年左右開始創作《瓷兒》系列,這一具備符號性的陶瓷人物形象之后不斷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四肢纖長、動作夸張、表情曖昧不明。“瓷兒”最早表現人們在電視機前看世界杯的場景,之后便不再受限于此,有時是滑板的少年,有時是一家三口。“這里面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人物,我希望每個人能在這里面找到他的影子,有自己的感受。”余平說。
任何藝術的發展和材料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陶瓷藝術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響應。陶瓷藝術本身就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是一古老而又獨特的藝術門類。傳統陶瓷藝術由來已久,但是陶瓷制作材料的特殊性、未知性,使傳統陶瓷藝術仍然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陶瓷雕塑是傳統陶瓷藝術的一個分支,有著古老的歷史,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卻是一門融雕塑和陶藝于一身的交叉學科。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信息社會,陶瓷藝術要尋求創新,就必須進行多學科的整合。
余平的陶瓷雕塑,無疑呈現這樣一種追求,呈現對中國傳統繪畫中線的理解和表現力,并很好地將其嫁接到自己作品中去,構成“形”的空濛,又賦予意的深遠。
《瓷兒》系列中部分人物的塑造使用了大吳泥塑中貼塑的手法。余平表示,傳統大吳泥塑強調寫實,在他的作品中,貼塑的使用更隨性、更當代,注重貼塑這一手法對于泥土柔軟質感的保留。“大家印象中陶瓷是堅硬的,但我希望傳達出陶瓷在燒制前作為泥土狀態時的柔軟與可塑性,陶瓷也可以是溫暖的。”
在潮州美術館的1、2號展廳里,以一系列精心布置的作品為特色,其空間安排在物體和觀眾之間建立了微妙的聯系。類似于學者的石頭,旨在促進和延長深思熟慮的沉思,余平的陶瓷雕塑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沒有直接回答。不僅是美的呈現,更是思考的進行時。
1號展廳的“帝王黃”尤其搶眼,一個個反蓋碗上活躍著各種各樣的“形”,這個長著翅膀小男孩,坐在一堆敞開口的容器上歡呼雀躍,是時代精神的張揚,是社會和諧的包容,還是……你盡可在這里停下腳步細品。
波蘭畫家Paul Dmoch說“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冒著危險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見,而表現他自己所想到的東西”。貼在墻上各式各樣“臉孔”,是“視覺”系列作品,每一個“臉孔”或許就是一種偏見,這諸多的臉孔代表著萬千種偏見,而在這里沒有一種是被推倒的,表現出的反而是一種對存在的闡釋,像隱喻一般博大。
2號展廳的“酋長的故事”,對他的描述或許可以這樣:腦袋的無限延伸,是臉上的無言,是嘴巴的另一張臉孔。這種藝術語言,無疑是最有效的語言,讓人會心之時,更獲得意味。
“壺了”“沉思”“向前看”…… 這些天馬般的“形”,呈現為一個又一個交叉和交流的敘事。除陶瓷雕塑外,水墨“夜郎游系列”的表達更具有“夢”的屬性,讓人們在線與形之中看到一個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了的夢之形態,信息豐富、而發人深省。
余平在潮州30余年,在作品中不斷吸收潮州傳統工藝。陶藝《戲說人生》表現潮劇角色,在個別部位使用潮彩中的金色;陶藝《帝王黃》將帝王黃的陶瓷碗反蓋,在上面擺放各種平常古怪的小玩意;《草莽英雄》則是用借用了潮州金漆木雕的多層次、立體的藝術風格……余平表示,潮州的瓷都之名主要來源于日用瓷和衛浴瓷,他希望用陶瓷材料創造出更個性化的藝術表達。
曾圳認為,余平的很多作品運用潮州大吳泥塑的“貼塑”、楓溪瓷塑的“彩瓷”工藝,尊重傳統陶瓷工藝的價值與地位,將傳統陶瓷技藝與當代藝術理念相結合。從傳統陶瓷藝術的人文精神、工藝文化和藝術思想中尋找獨特性,同時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藝術文脈進行了新的闡釋。
余平在陶瓷界多年,但在國畫面前還是個新手,此次《夜郎游》系列是他去年才開始的嘗試。水墨畫《夜郎游》系列中荒誕奇趣的畫面中不時出現的人物、動物形象,仿佛就來自這些同樣怪異的雕塑陶瓷,又或者說這些雕塑是水墨畫中跑下的精怪,落地定格為陶瓷。“有的人說這像插畫,有人說畫的是《山海經》里的怪獸。因為我是跨界畫水墨,所以就不設限。這個系列叫'夜郎游’,也是因為在晚上的時候思緒是最自由的。”余平說。
也許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會讓你駐足,陷入沉思,獲得獨特的藝術與哲思體驗。(視頻拍攝:陳曼佳)
藝術家介紹
部分展覽作品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夜郎游系列之二》 水墨
《夜郎游系列之五》 水墨
《戲說人生》 陶藝
《猛紅系列之一》 陶藝
《瓷兒系列之二》 陶藝
《瓷兒系列之三》 陶藝
《浮》 陶藝
《視角》 陶藝
天馬“形”空——余平藝術作品展
展覽時間
展覽地點
指導單位
潮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潮州美術館
曾 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