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心海導航(學生心智激勵)
現在的很多家長讓孩子的日子過得很滋潤,又很隨心所欲,有了這個前提,孩子內心的認知就會對刻苦與努力學習隱性潛藏了逃避與抵觸心理。年齡小一點,家長還能管得住,隨著年級升高,課業難度增大,父母的嘮叨說教便逐漸成了孩子的耳邊風,以此惡性循環,家庭教育失控多數都隱藏在孩子讀小學三年級之后,爆發在初中二年級之前。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的學歷不高,怎么才能教好孩子呀?注意,該句話是可以世代相傳的,這就是知識限制了家長的眼界,而眼界局限了自身的教育格局,你今天這么認為,將來的孩子成為父母之后也難逃這個認知!
在教育孩子這個領域,家長的教育魄力往往決定著孩子在求學道路上能走多遠。這種魄力既是一種教育能力,更是一種教育素質,而此素質并非絕對與父母的學歷成正比。有些高學歷家長總覺得自己在求學時期吃了不少苦,受到了父母嚴格的約束,于是就非常崇尚孩子的快樂成長,更講究民主、平等與尊重孩子的天性。如此的愿望都很美好,但事實的事與愿違總會讓這些家長痛定思痛。我二十余年所疏導和矯正過的如此案例并不在少數,甚至這些孩子更難以矯正,根源就是這類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既放不下,又不甘心,孩子恰恰抓住了父母的這種拿不起也放不下的性格弱點,隱性存在了這種心態,孩子的心智談何自我成長!
疏導以上特點的孩子,多數不及無學識的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更順手,因為家境的原因,當這些家長面對無能為力的教育局面時,敢于徹底放下自己以往的嘮叨與喋喋不休。而孩子感覺到家長真的開始不管了,甚至開始阻止自己去學校混日子,并極力要求去自食其力的時候,這些孩子最大的頓悟就是不想放棄求學,更不想像父母那樣辛苦的生活方式。如此孩子一旦醒了,其強大的學習動能是不可估量的,初高中階段出現成績逆襲的學生多數具有這種特質。當然,這種特質多數都難以脫離勤奮、刻苦與廢寢忘食的努力心態,也有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經歷了學習潛力發掘與自我超越之后,最終成為學霸級的學生。但事實是,后者這類孩子多數都會被埋沒在了小學階段,因為這些孩子多數在學校呈現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不太遵守課堂紀律,成績并不突出;而在家庭教育中的性格特點則是慵懶、貪玩兒、寫作業馬虎且磨磨蹭蹭,搞得家長時時急火攻心,又感到無可奈何,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但眼睜睜看著不時的上火動怒卻教育不好,而學校老師又不愿多管,最終,家長的從眾心理也只能順其自然了。
綜上所述,兩種不同階層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失敗感,其共同特點都是無條件的去疼愛孩子。不同的是,前者一味去關愛孩子的成長而忽視了自身所需要的教育素質,最終暴露教育弱點太多,而在孩子面前喪失教育能力!
殊不知,一個人所獲得的快樂,所擁有的民主與平等并不都是隨心所欲就可以等來的,我們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時,切切不要忽視,“教育”一詞恰恰是反天性的正向引導,因為,孩子從生下來就喜歡的自由、安逸和享受才是天性的重要一部分,當這部分逐漸內化成貪婪的時候,一個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就很容易偏激成為不自重,這時候,家長越是急功近利的去愛他,孩子越容易呈現不自愛的性情!“孩子不喜歡就別逼他,應該選擇他喜歡的事情讓他做”,智者一定要學會領悟,這種雞湯既不適合多數成年人,更不適合多數的孩子。絕大部分釋放天性,讓孩子自由成長的結局都難逃順其自然的無奈,當這些長大的孩子面臨人生窘境的時候,都會回過頭來抱怨人生!
而后者所給孩子的疼愛,更多則是一種不自知的溺愛與放縱。這些家長的學歷不高,其教育素質更側重人云亦云。從眾心理自然就會有從眾的認知,也覺得現在的孩子太辛苦了,小孩子就不應該承受繁重的學習壓力等等。加上在這個眾聲喧嘩的網絡和自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著書論調的在教育的功利之路上趨之若鶩。甚至有人都可以為游戲寫軟文,并且寫出游戲能開拓孩子視野,能鍛煉孩子敏銳的思維等一系列好處,但他們從來就不用操心,游戲所給孩子帶來的沉迷,還讓諸多孩子喪失了學習動力,甚至沉浸在虛擬的世界呈現虛擬的人格而無法融入現實社會中,抑或出現社交恐懼等問題。
對于孩子貪玩游戲,任何一個老師都會站出來嚴厲制止,而很多家長則以疼愛的名義總僥幸的可以讓孩子少玩一會。等孩子一旦到了抱住手機就不愿再撒手的地步時,家長所呈現的那種無奈,更多還覺得自己很無辜,總覺得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這就是能管得住孩子的時候,無視建立自身家教的原則與底線,等管不住的時候就開始恨鐵不成鋼了,并且還不知道真正的根源出在哪里?家長如此的溺愛心理摻雜了太多無知與不自知,這種溺愛與家長教育孩子的氣急敗壞很容易不定期的循環性出現:真氣急了就出手打,打了就心疼,心疼了就去勸…….等自己都覺得已經勸的肝腸寸斷了,而孩子瞇著眼或眨著眼都是一副無動于衷的表情時,這就到了家長不認輸反而成了一種固執,仿佛孩子在別人眼里沒有錯兒,一切都是家長的錯兒,恰恰讓家長感到迷茫的是,自己真的不知道究竟錯哪了!這就是后者類型父母身上最容易出現的一種通病。
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更多時候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強者生存。我們國內僅中考這一標尺,就會刷下所有初中生一半的孩子無緣進入高中的大門,這就是一個孩子做事情,喜歡是本能,而出現喜新厭舊則是本性,為人父母,不應縱容孩子的本能而忽略本性的存在。人類就是這樣,優勝劣汰,競爭是本質存在的,強者在學習中講的是堅持不懈,而不是喜歡與不喜歡,只有弱者才談喜歡不喜歡,高興不高興、快樂不快樂……
古人云: 玉不琢不成器。現在教育大環境的事實是,教不嚴,已經不再是師之惰,而是老師越來越不敢嚴教了,所以,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往往決定了成長的起跑線,更是自我認知的成長底線。所謂養不教,父之過,這里的“教”特指一個孩子的教養,而非學習中家長所善用的苦口婆心,如果家教無底線,父母所有對孩子的諄諄教誨都與徒勞無功先會并列出現,最終以因果收尾!所以,孩子的教養才是家庭教育中最難、最重要的一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