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腦供血不足,簡稱CCCI,是20世紀90年代,首先由日本學者提出的疾病診斷概念,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狹窄,以及大腦血液低灌注,導致腦血流量輕度低于生理需求量,在血流減少和代謝降低的基礎上,引起區域性、波動性輕度腦功能障礙,病程超過2個月。研究表明,中老年群體中,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患者,超過60%,是缺血性腦卒中、血管性癡呆等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需要及時預防,才能減輕健康危害。
大腦,是人體內的耗氧大戶。通常,人到中年,年齡超過40歲以后,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在此基礎上,血管的管腔會逐漸變窄,動脈壁上會形成微小血栓,并且脫落,從而造成顱內動脈的血流速度減慢。而且,年齡增大以后,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也相對降低,腦血管的自主調節能力開始下降,因此,只要大腦供血發生輕微變化,就會引起相關癥狀。
慢性腦供血不足,還有1個相近的概念,叫慢性腦缺血,或慢性低灌注,簡稱CCH,是腦血管結構病變,以及血液濃度及血流動力學異常性低灌注,導致大腦整體,或前、后循環的區域性供血減少,每百克腦組織的每分鐘血流量,低于25至45毫升,不能維持正常的腦組織代謝需要,從而引起慢性、波動性腦功能障礙綜合征,但是,沒有明確的局灶性神經缺失體征,或者導致腦梗死及急性血管性癡呆等血管危險因素,病程多數在3個月以上。
慢性腦供血不足,起病隱匿,表現多樣。常見的癥狀,包括整天昏昏沉沉,頭部鈍痛或脹痛,有緊箍感,發生睡眠障礙,早醒或醒后難以入睡。 出現認知功能減退,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反應遲鈍,容易忘事,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同時,還會導致精神異常,情緒波動、煩躁易怒、心情抑郁、沉默寡言、淡漠無語、欲望降低。軀體癥狀主要包括聽力下降、眼花、耳鳴,偶爾發生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無力、僵直、行走不穩、流涎、舌頭或面部發麻、喝水嗆咳、心悸、多汗、小便控制能力下降、暈倒等。
慢性腦供血不足,有1個顯著的特征,是神經系統檢查無法找到明確的定位損害表現,影像檢查,也缺乏特異性依據。彩色超聲檢查,可能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多發性斑塊、動脈血管狹窄或閉塞的表現。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或計算機斷層灌注成像CTP,可以發現多個區域的腦血流降低。根據相關的檢查,可以將慢性腦供血不足,按照缺血部位,分為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缺血型、頸內動脈缺血型,或者按照缺血程度分為3種類型。
日本的腦卒中學會,于2000年修訂的慢性腦供血不足診斷標準,共有8項條件,其中,前5項為必備條件。第1,有頭痛、頭痛、頭沉等癥狀。第2,伴有高血壓、眼底動脈硬化改變,或者聞及腦灌注動脈的血管雜音。第3,沒有大腦的局灶神經體征。第4,T或磁共振檢查,沒有發現血管性器質性腦改變。第5,排除其他疾病。第6,年齡超過45歲。第7,腦循環檢查確認腦血流降低。第8,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或多普勒檢查,提示腦灌流動脈存在阻塞或狹窄。
慢性腦供血不足,會導致腦組織發生病理改變,比如,大腦皮質萎縮、神經元變性、腦白質疏松、膠質細胞增生,也會誘發氧化應激、炎性因子表達增多、細胞凋亡、神經遞質水平紊亂。因此,需要及時識別,盡早采取應對措施。比如,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血流量、維持充足且穩定的血液供應。目前使用的藥物,主要是鈣離子拮抗劑,比如,西比靈。同時,需要控制血壓水平、降低血脂水平,對于慢性頭暈及認知障礙,可以使用丁苯酞治療。如果炎性血管狹窄超過70%,藥物治療無效時,可以考慮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球囊擴張術、腦動脈支架置入、動脈吻合術等手術治療。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點、史話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