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鋼的琴》只拿到400萬的票房,只能證明:所謂的影評人、交口派、媒體口碑……都是浮云。其實作為第三方統計的藝恩,對外公布的票房數據是270萬。
這一聲嘆息,收到各方人士的反應。
以影評人為代表的交口派們,無人應聲。
媒體口碑派代表說:“沒有這些口碑,這片子肯定連院線都進不了!”
某影院經理說:“這種片排了場次也肯定沒人看!”追問之下,才發現,這位朋友根本沒看過這片,就已經把它打入冷宮。
某廣電集團的朋友在一旁笑:“別抱怨人家影院經理不排片,就是我自己到電影院,看著海報上那兩張苦瓜臉,也沒興趣買票去看。”
那天,還收到另外某影視公司朋友的私信,把這片子的發行罵得體無完膚。
今年上海電影節,我和這位朋友坐在第一排,仰著脖子,在上海影城不足百人的影廳里看完這部電影??吹街型?,朋友兩三次都樂呵呵地湊過來說:“我喜歡這片兒”。這個小影廳的走道臺階上也擠滿了人,每隔幾分鐘,就有人發出爆笑聲。導演張猛就坐在地上,他都不記得這是第一百零幾次看《鋼的琴》。
毫無疑問,這是2011年,我看過最好的一部國產片。它用更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逝去階層的悲憫情懷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還要繼續。在此之前,張猛沒看過南斯拉夫導演庫斯圖里卡的電影,他們都有驚人的相似,用熱情、狂歡來描繪現實的殘酷、生活的顛簸。
其實,《鋼的琴》更像是一部商業片。有一個緊湊的故事、貌似輕松、幽默的敘述方式,導演張猛曾經給趙本山寫春晚小品,語言和喜劇功底都很扎實;還有不斷插入的歌舞場面,超現實也罷、諷刺也吧,能讓黯淡現實生活,立馬活色生香。
這個經常出現在晚上10點檔、翹蘭花指的電視劇演員王千源,拿到了第一個國際影帝獎。該片也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會的獲獎項目,于是乎,《鋼的琴》就被披上了文藝片的包裝外衣。
它的誕生過程,免不了有文藝片導演的各種艱難掙扎史。張猛36歲,比寧浩大2歲,就讀北京電影學院舞美系。畢業后,回到老家,在遼寧電視臺混過,在本山傳媒拍過廣告、當過編劇,最后混到了副總裁。但這個年輕人一心想拍電影,2007年,他的第一部《耳朵大有?!罚挥昧?/span>300萬人民幣,范偉演了一個東北下崗工人的一天的生活。
《耳朵大有?!返暮每诒?,并沒有給張猛的第二部電影《鋼的琴》帶來多少便利。他拿著上海國際電影節給的30萬獎金、韓國方面提供的50萬后期制作費,拉著秦海璐、王千源,就在東北紅旗拖拉機廠開機了。開機2周后,大家才知道,劇組的賬上只剩下47塊錢。
在沈陽,張猛給親戚家設計服裝店店面,預算2千元。他去鐵嶺評劇團里找木材,發現了一臺斑駁破舊的木質鋼琴,至今還能發出聲音。父親告訴他,那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一群文藝工作者為了省錢,畫圖紙、自己動手造出來的琴。他在沈陽的鋼材市場買建材,發現這里聚集了大量鋼鐵廠的下崗工人,他們身懷絕技,車、鉗、銑、鉚、電、焊一應俱全,在那里混著度日。
這兩件事情一直在張猛的腦子里盤旋,揮之不去。終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故事,落魄的父親要爭奪女兒的撫養權,找了一幫三教九流的下崗工人來造鋼琴。劇本只有簡單的30頁紙,成本預計5百萬人民幣。
張猛覺得自己就像陳桂林,窮困潦倒,停了戲,到處給人白活(東北話),找人投錢。秦海璐發現劇組情況很窘迫,把自己收到的五分之一預付款退回來,把片酬都投進電影。她做起了出品人,后期制作沒錢,再自掏腰包來墊。
王千源在拿到東京影帝的時候,還沒有從劇組拿過一分錢的片酬,手上只有一張白條。
張猛的劇組住在很差的旅館里,周圍都是民工居住地。來上海,他住在電影節安排的酒店里,因為上網費貴,上去幾分鐘后,就要趕緊下線,拔網線。
《鋼的琴》陷在窘迫的境地里,在它的背后卻是中國內陸電影最近一兩年里,正在突飛猛進繁榮的傳說:內陸全年票房過百億,電影銀幕每天都在增長,投資根本不差錢,差的是好項目……
每天,都有公司在四處打聽,哪里有靠譜的電影宣傳;影視公司到處轉悠,掘地三尺,要開發可以參與的項目;有點知名度的導演,幾乎同時都有多個投資人圍著;煤老板、房老板手里握著大筆錢準備砸電影,只有一個要求,諸如女主角必須是他們的女朋友,或者要去戛納電影節上風光一把……
在這派虛假繁榮里,《鋼的琴》沒沾上什么光。去年在東京國家電影節拿獎歸來,國內的發行公司并不積極,談了多家后,非常完美公司才出手買斷該片。影片上映日期一改再改,雖然影評、媒體、以及少數意見領袖都在為這部電影搖旗吶喊,但是卻沒有真正行之有效的宣傳,能直接到達目標觀眾群。
同期在東京電影節上拿獎的《觀音山》,甚至沒有《鋼的琴》那么具備觀賞性、娛樂性,以及可進一步探討的深度。但是這部影片有范冰冰的力挺,有扎實的宣傳營銷,在傳統意義上的淡季,也拿下了6千萬的票房。
對于電影而言,這一定不是最好的時代。 甭管媒體怎么對破壞狂邁克爾貝不屑一顧,《變形金剛3》在內陸,1天就能收入過億;也甭管圈內口碑多么不好,王晶的《財神客?!?、新生代偶像楊冪的《孤島驚魂》,照樣每天拿到千萬的票房進賬。
陳桂林造好了鋼琴,也沒有留住女兒,因為小孩子已經知道了資本的力量。
張猛造好了自己的《鋼的琴》,拿了獎,進了院線卻沒賺到錢,讓他也開始懂得了資本的力量。在他的計劃里,下部電影本應該繼續扎根東北,拍完他的東北小人物三部曲。只是他不知道,站在驕傲、勢利的資本面前,他是否還能挺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