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布面油畫
【規(guī)格】243.9×233.7cm
【年代】1907年
【作者】巴勃羅·畢加索
【收藏】美國,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當我們在談馬蒂斯的時候,提到了畢加索,說到他的畫風更適合用馬蒂斯代表的野獸派來定義,其實畢加索的畫風被歷史歸納為立體主義。不過,這個“立體”一詞還是得益于馬蒂斯所賜。在一次巴黎獨立沙龍展上,馬蒂斯和當時的評論家沃塞勒都用“立方體”等詞來形容這類畫作,立體主義故由此得名。今天推薦一幅畢加索的《亞威農的少女》,正是這幅作品預示了立體主義風格的誕生。
如果我們說馬蒂斯獨特的畫風中有越來越趨于平面化的趨勢,那么畢加索的畫風就走向另外一端,只是他們卻有著一樣的愛好,就是喜歡幾何體,平面化。什么?老畢可是立體主義風格哦,有沒有聽錯?嗯,你沒有聽錯,畢加索的確是立體主義,只是在早期的階段,當創(chuàng)作《亞威農的少女》這幅作品時,畢加索所表現(xiàn)的立體,還只是一種分析的表現(xiàn)手法,即把對象分解為各種幾何形體,然后加以平面組合,或把不同視點觀察到的同一對象的結果,組合在一個畫面上。用色也較為簡單,目的是讓觀眾把視點集中在形體結構上,實質這時的繪畫表現(xiàn)是平面的。
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馬蒂斯讓所描繪的對象,以一種更直接,更簡單,更純粹的方式平面化,就好比現(xiàn)在的相機一樣,對于眼前的山水,只是從一個角度將多維的空間定格為一個平面,類似立體的剖面圖。而畢加索則是,將要描繪的山水分解開來,山的這邊,山的那邊,水的上面,水的下面,從多個視角記錄下所見,然后再拼合到一個平面中來,類似立體的展開圖。當然,這只是畢加索初期對立體的認識理解和繪畫實踐,后期,他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采用拼貼和繪畫相結合的手法,去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意念,而不是去復制對象,進入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可以理解為立體的全景圖。
《亞威農的少女》是畢加索受到塞尚結構觀念的啟示,并結合非洲土著藝術的表現(xiàn)后而創(chuàng)作。他不再一味追求平面的透視空間,而開始尋求多視角的空間表現(xiàn)手法,以一種簡練的線條重新塑造空間,完全突破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
畫面中五個裸女的形象,以線條明快、簡潔的幾何體造型來表現(xiàn),沒有絲毫的肉的質感,很像是非洲古埃及的浮雕中的人物。在看似藍色背景之下,漸進的橙色人體似乎有了一些溫度。五個人體是由相對獨立的幾何形體,層次分明的色塊,拼湊而成,有點像拼圖游戲,甚至懷疑在拼圖過程中是不是哪兒還出了點差錯。不過,再瞇起眼一看,這種破碎后的重新組合,卻著天然的協(xié)調感,就像萬花筒被打亂后,將碎片并列或重疊,借著折鏡看到了看不到的側面和背面,呈現(xiàn)出多姿的美好。畫面雖然沒有縱深感,在相互交錯中彼此又有著分寸,莫明地透露著人物的燥動。
左側的少女既有側面又有正面的感覺,好像觀者一下子多了幾雙眼睛,又好像眼花了,即使貼近了看,也還是看不清晰。
向右順著人兩位少女舒展著婀娜多姿的身段,只是本應該正面展示的胸脯變成了側面的扭曲。
再右側的兩位少女像是背對著觀者,只是鬼魅一般的面孔卻扭轉過來,以此來表達她們處于陰影之下。
中間的一堆水果,從節(jié)奏上緩解了畫中緊張、神秘的氛圍,一下子增添了許多生活情趣,似乎能聽到她們的交談。就好比你坐在課堂上,突然發(fā)現(xiàn)竟然透過一個人的后腦勺看到了他的五官,你正被奇異的觀感有點嚇到的時候,重新定睛在自己的書本上,此刻,你又回過神來。
他為力求最完整地實現(xiàn)多視角表達,利用許多垂直和平行線角,以及陰影加強對比,在前景和背景間穿插,用立體主義的思想巧妙地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二維空間的畫面。立體表現(xiàn)只是他的手法,他對繪畫對象沒想面面俱到,表達對象的意念才是主旨。
據說《亞威農的少女》是畢加索受到塞尚的作品《三浴女》的影響而創(chuàng)作,同時,受影響的馬蒂斯創(chuàng)作了《生命的歡愉》。受兩人尊敬的塞尚,引發(fā)他們走出各自的藝術之路,在不同的端點閃耀著光輝。
保羅·塞尚 三浴女 1882年 52×55cm
亨利·馬蒂斯 生命的歡愉 1905-1906年 175×241cm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