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只有“沙盤游戲”才能幫助到孩子?
在一般的情況下,父母的傾聽和協助、被理解的哭鬧、兒童游戲等等都可以處理孩子們當下的困惑。
但如果出現了持續的行為問題、學習困難、人際困難、甚至不自信和被動等等,那么孩子可能就需要接受“心理干預”了。
在現實中,很多家長求助的主訴就是:“我的孩子出問題了,但是他什么都不說,急死我了!” “我也苦口婆心地給了他那么多好的建議,但他總是聽不進去!”
是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是自帶程序的蘋果電腦,所以孩子們不自主的需要去“拒絕外來的控制和干擾”。更何況,孩子們也已經對大人們的叨叨產生了免疫……
另外,在10-12歲之前,孩子們的思維主要是2類:“動作思維”,比如借助數腳趾頭的動作來思考數量;“形象思維”,比如用圖畫等形象來表達情緒等等。
和語言說教不同,“沙戲”正好是一種“非語言”的游戲。它兼具“游戲和心理分析”的雙重功能,它來自于游戲卻遠遠的高于游戲。它已經是非常專業的心理學體系,而不僅僅只是技術而已。
“沙盤游戲”的療愈是如何發生的?
1、 游戲本身就是滋養和療愈
洛溫菲爾德觀察了無數名在其診所玩“沙游”的孩子之后,得出結論:即便沒有任何心理分析,游戲本身就是療愈。
游戲對心靈是如此的可貴,我想,即便將“游戲”比喻成為“心靈的呼吸”也不過分。游戲是幼兒們對情緒和潛意識的體驗。
所以它是輕松的、自由無約束的。而“安全、輕松、無約束”,才是心靈“腦洞大開、智慧大開”所需要的節奏。
2 、“沙盤游戲”來自于游戲卻高于游戲
“沙盤游戲”一直以來,以提供“自由和被保護的空間”為己任,強調無評價無控制的中立態度,讓孩子充分的享受游戲中的的益處,爆發自身的“小宇宙”。
比普通游戲更有效,因為它是我們“通向潛意識的橋梁”。人之所以出現“心理問題”,很多原因來自于我們將“匱乏、痛苦、沖突”壓抑到了潛意識里面。所謂“潛意識”,要將“潛意識意識化”,讓我們能捕捉到并讀懂潛意識。
原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心理活動,就這樣被沙游以“有形”的圖像呈現出來了。這真是人類的一個大智慧呢!
也可以說,“沙游是潛意識給我們托的夢”,就如當年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在夢里,她“看見”了一個“大大的自己”和一個“小小的自己”。
為何孩子們能如此的投入?
可能是“泛靈論”起到了部分作用。在孩子看來,所有的事物都跟人一樣有生命、有靈魂、能對話。所以,當布娃娃掉到地上,孩子會心疼的問布娃娃:“你是不是很疼呀,你要小心一點喲!”。類似的對話,在“沙游”中也處處可見。
3、 良好的關系和高品質的陪伴
“沙游”的另一個重要的療愈機制,是良好的“關系”和“愛”。不會“評價和控制”孩子們。也不會因為他們的沙盤擺的好或不好而少愛他們。這就是孩子需要的無條件的愛。
在孩子們玩的時候,也絕對不會看手機開小差,甚至是“無我”的關注狀態,要高品質的“看見并回應”著孩子。
在這樣的“安全而自由”的關系里,退縮害羞的孩子,會慢慢地從他們的“殼”里面走出來。而那些“多動惹事”的孩子們因為已經在“沙游”中宣泄了,故也不需要繼續以“癥狀”或激烈的方式表達了。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沙盤游戲,我們特將為本教育孩子玩沙盤及家長的反饋圖片放上,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沙盤給孩子帶來的體驗和改變吧!
小朋友挑選沙盤玩具
正在快樂玩耍的小伙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