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1
習慣為孩子付出的父母
父母習慣了付出,孩子自然就習慣了索取,最后,父母心甘情愿,被孩子榨干,才看清眼前的孩子已然被養成了白眼狼。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里便有這樣可悲的一幕,急診科里來了一位患癌的老太太,疼得滿床打滾,一同來的女兒卻滿臉嫌棄地說:“你要是不想給我看孩子,你就直說,別給我在這裝病。”
老人剩下的三個兒女,更是把工作看得比老母親的命還重要。來到醫院,一聽是癌癥,就開始互相推諉:
“老太太為你操心多,該你管。”“老太太是給你家帶孩子,當然得你負責”
最后,幾個兒女甚至說出“既然不能保證治好,那還治她干嘛”這樣喪盡天良的話。
老人一輩子處處為四個兒女操心,供他們讀書工作,退休了還幫他們帶孩子。可到了末了,她老了,沒用了,帶著癌癥躺在病床上,四個兒女卻這樣狠心拋下她。
對孩子的愛沒有錯,可是愛得太過無私,付出就成了理所應當,回報反而成了一種恩賜,甚至是施舍。2溺愛孩子的父母溺愛是毒害孩子最深的毒藥,也是父母為自己挖下最深的坑。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熱門的話題:
嫁給巨嬰男和媽寶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引起了大批網友的吐槽。“巨嬰男”、“媽寶男”多半都是父母溺愛出來的,自小就有求必應、包辦代替,讓孩子依賴到生活無法自理。
等孩子長大了,別的父母都享清閑了,這些父母還在給孩子操勞,事事操心干涉,一輩子都在為孩子活。
朱雨辰的媽媽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對朱雨辰的照顧顯然已經無微不至到溺愛的程度。兒子考上中戲的時候,她怕兒子睡不好,挨個問他的室友,同學你睡覺打呼嗎?
十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就為了給兒子熬梨汁潤肺;
她甚至驕傲地說:“我在這個家的位置就是,我頂兩個菲傭啊”
她的一生都獻給了孩子,讓孩子的人生不屬于孩子,她的人生也從未屬于過自己。3為了孩子不離婚的父母每次說到夫妻關系,總有不少人說,要不是為了孩子,早就跟他離婚了。
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注定了這場婚姻、這個家庭的可悲。隱忍、假裝、沉默……就為了給孩子撐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等到終于有一天,孩子長大了,離開家里了,父母都以為熬到頭了,可轉眼一看,人老了,大半輩子已經沒有了。晚年更是被綁在這段本該結束的婚姻里了。
為了孩子不離婚,給孩子撐起的也是沒有安全感的家庭。對于父母來說,更可悲的是,隱忍了前半生,后半輩子也只能無奈將就。
4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縱使心里有再多的愛,話到嘴邊卻只會讓孩子感到恨意。
一句簡單的好話,能給一個孩子莫大的鼓勵,可是一記語言的暴力,卻會讓親子關系留下永久的傷痕。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熏陶出來的孩子,要么心生怨恨,對待父母就像對待仇人,要么同樣不好好說話,把父母罵得狗血淋頭。
無論哪一種,對親子關系而言,都是一種可悲。10年、20年以后,我們身邊的孩子都將長大成人,甚至有他們自己的家庭,他們也會成為父母。
而做父母最可悲的事,莫過于孩子長大以后說:“我不要成為像我父母那樣的父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