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物種的生存和發展,最為基本的是“食物供給”,所能獲取的食物數量,決定了物種的發展規模,因此在進行區域“人口容量”,也就是一個地區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計算時,我們通常以該區域的“土地生產能力”作為重要指標,所以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類糧食的大量獲取主要是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
海洋漁業資源的分布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將來人類對于食物的獲取,很大一部分將會來自海洋,這個占了地球表面超過71%的廣闊的海洋,會不會成為人類的巨大“糧倉”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人類對于海洋的利用,從食物角度來說,人類從海洋獲取食物的手段主要是捕撈海洋漁業資源。作為人類食物之一的大量海洋魚類,也是海洋生物鏈中的一環,在海洋中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
海洋捕撈
一般來說,海洋中漁業資源較多的區域,通常是有豐富的魚類餌料,也就是大量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而浮游動物又是以浮游植物為食,換句話說,海洋中哪里浮游植物多,通常漁業資源也比較豐富。浮游植物的生長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太陽輻射進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需要有各類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通常在海底的淤泥中。
大陸架示意圖
陽光位于海洋表層,而淤泥位于海底,兩者存在深度差異,所以要縮小兩者之間的深度差,因此海洋漁業資源多位于大陸架海區,大陸架海區水深不超過200米,陽光有更多的機會照射到海底。當然如果有一種力量能夠讓海底的淤泥上泛到海洋的表層,也可以繁殖大量富有生物,這種力量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溫帶海區,在冬季由于表層海水溫度低于底層海水溫度,造成冷暖海水交換,淤泥上泛。
世界漁場分布圖
另一方面是洋流的作用,世界著名的四大中心漁場都是和洋流作用有關,一種情況是寒暖流交匯,當溫暖的暖流和寒冷的寒流相交匯,由于冷暖海水物理性狀不同,而發生海水攪動,從而帶動海底淤泥上泛,浮游生物多,從而形成漁場。比如亞洲的北海道漁場就是由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而成;北美洲的紐芬蘭漁場就是由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而成;歐洲的北海漁場就是由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匯而成。
世界洋流分布圖
第二種情況是受上升性寒流的影響,此類寒流在垂直方向上由海底往上運動,形成上升流,從而把海底的淤泥帶到淺水區,浮游生物多,從而形成漁場。著名的南美洲西部海域的秘魯漁場,就是由上升性的秘魯寒流而形成,在全球其他地區也有類似上升流的海域也分布有較多的漁業資源,比如西澳大利亞寒流、本格拉寒流、加納利寒流和加利福利亞寒流流經的海域。
開漁捕魚
綜上所述,海洋中漁業資源分布較多的海域通常是在溫帶大陸架海區,加上寒暖流交匯,或者有上升性寒流加劇海水的攪動,使營養物質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長,如果再有入海徑流匯入,帶來來自陸地的營養物質,則更有利于魚類生長。我國著名的舟山漁場就是位于北海道漁場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漁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漁場。
海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