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是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來栽培作物或者是飼養動物,農業生產是國家所有產業的基礎,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農業安全是關系到國家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但是耕地面積占比卻不是很高,另外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各國排名中更是靠后。
全國進入夏糧收割季節
我國差不多是要用大約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來養活大約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壓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我國有限的耕地,主要是用來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而很多經濟作物,如大豆等的種植面積十分有限,大部分都需要進口。我們種植的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和玉米,全國不同地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挖掘土地的生產潛力,根據不同的“熟制”來進行糧食種植。
夏糧收割
進入2019年6月以來,我國東部地區開始逐步進入夏季,在初夏季節,我國開始迎來了“夏糧”的大范圍收割。夏糧是指在夏季收獲的糧食,在我國主要包括冬小麥和早稻。今年6月6日,隨著小麥收割機駛入河北邯鄲市成安縣辛義鄉大郭莊村的麥田,標志著河北的小麥正是開始收割,河北省超過3400萬畝的小麥從南至北開始進入收割季節。
中國積溫分布圖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表現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雨熱同期”,年積溫在4500℃以上,南部沿海地區甚至可以達到年7000℃積溫以上,可謂熱量充足。所以,在我國南方地區種植水稻可以達到一年兩熟以上,分別種植早稻和晚稻。早稻的生長期一般在90至120天,一般在初春開始育秧種植,一般到了初夏開始收割,是我國南方地區“夏糧”的來源。
又是一年小麥收割時
但是,隨著我國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一年只種植一次水稻,主要選擇生長期較長的晚稻,所以早稻種植面積不是很大。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較低,降水偏少,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主要種植小麥。我國華北地區主要種植冬小麥,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和陜西等省份。
我國主要農作物分布圖
冬小麥的種植時間是在前一年的秋季,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播種,到了冬季小麥越冬,等到第二年春季返青生長,最后到第二年5月底至6月中旬進行收割,所以冬小麥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夏糧”來源。冬小麥是一種跨年作物,也就是需要越冬,所以我國北方就有“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諺語,小麥越冬時天氣寒冷積雪多,能夠把地下的害蟲蟲卵凍死,減少來年的病蟲害,從而提高小麥產量
瑞雪兆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