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是最基本的國家安全,在這一方面我們必然會想到我們國家,因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截止2019年末,我國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4億人,要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們不僅需要切實保護耕地面積,還要發展農業科技,改良品種和生產技術,到目前我國基本能夠保證糧食自給自足。這時候,我們又會想到世界上的另一個國家,那就是位于我國西南方向亞洲南亞地區的“印度”。
我們知道印度是一個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但是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24億人,幾乎和我國是一個當量的,也就是說印度的糧食需求和我國差別不是很大。但是我們發現印度的國土面積僅為298萬平方千米,僅約為我國的30%多一點,我國這么多的國土面積養活14億人口已經十分不容易,印度國土面積這么小為什么能夠養活13億多的人口,還能夠成為世界上大米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每年出口的大米數量在1000萬噸以上?
印度水稻種植分布圖
很多人都是用上面的對比來思考這個問題的,但是這里有一些因素沒有考慮進去,首先是國土面積并不能直接轉化為耕地面積,所以我們要對比印度和中國的耕地面積,我們知道印度主要的地形區是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地形都相對平坦,加上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作為耕地開發,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約為153.5萬平方千米。而我國是一個多山地高原地形的國家,受地形限制不適宜作為耕地,此外我國西北地區由于深居內陸氣候干旱,也不適宜作為耕地,所以我國的耕地面積小于印度。
印度衛星地圖
其次,就是“熟制不同”,也就是說同樣面積的耕地,在一年中種植水稻的次數不同,比如我國海南島地處熱帶,一年可以種植三次水稻;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地處亞熱帶,一年可以種植兩次水稻;東北平原地區地處溫帶地區,一年可以種植一次水稻。反觀印度,我們發現其絕大部分國土都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加上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阻擋了冬季風,使得印度冬季比同緯度地區更為溫暖,因此印度耕地的熟制可以達到“一年兩熟至三熟”,這就使得印度的水稻生產量很大。
印度水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