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是流傳多年、影響廣泛的一句話。然而事實上它已經背離了自己的出處。
該句的原話,是黑格爾的著名命題,“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由于表面詞義理解和翻譯等原因,我們常常將“現實”理解為一種客觀事實、實際存在。所以直接將黑格爾的原話簡化成了“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然而,只要我們理性思考,就可以發現這句話“三觀不正”,現實世界里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東西,實際存在的事物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則是不合理的、消極的、甚至違背倫理道德的。如果強行要為這些不合理的事和物辯解,那也只能說這些事物的產生是有原因的,但它并不合理。
黑格爾自己也注意到了這一極易產生的誤會,在《邏輯學》、《法哲學原理》等著作中都強調自己所說的“現實”,并不是日常理解意義上的“現實”,并對“現實”一詞進行了解釋說明。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應當將“現實的”改譯為“真實的”,竊以為甚合原意。
在我們日常理解中,我們思維中的“概念”是通過對事物本質規定性的綜合、提煉而得到的理性觀念。但在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世界里,絕對精神是先于、獨立于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它內含的“概念”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其根本的價值追求是善與自由,概念的辯證運動推動著絕對精神的發展,并外化為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即“理念”運動產生了“現實”。
基于這一邏輯,我們就可以理解黑格爾著名命題的原意。
“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其蘊涵的意義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說理性觀念終將外化為“現實”,即真實的存在,這不僅僅是一種事實存在,也暗含一種要求:符合我們的理性觀念和價值追求。
“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其蘊涵的意義在于,只有符合理性觀念和價值追求的真實的存在,才是符合理性觀念的。不真實的存在,是不符合理性觀念的,也終將被揚棄而走向消亡。
在這里,我們還可以注意到,由于理念是不斷運動發展的,因此它外化形成的真實的存在,也是不斷運動發展的。過去合理的真實,放在當下不一定合理;現在合理的真實,將來不一定合理。這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一切現存的,都將滅亡。”只有不斷將合理的變成真實的,將不合理的揚棄,我們才能不斷改善社會,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唯心主義關注人應當發揮主觀能動性,唯物主義關注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總歸起來,都是關注人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未來。正如康德對充足理由律的批判,單純機械的因果鏈條總是脆弱的,只有加上主體的目的性,才能使因果得以完善。人類社會發展也是一種可能性、偶然性,只有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致力于合乎理性的價值追求,才能最大化形成社會共識,使人類社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成為一種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