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3年和朋友說起理財,大家往往都是銀行買個什么理財產品之類的理財概念,隨著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需求,金融類資產也逐漸增多,理財也成為了大家需要學習的一種生活方式。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去理財,財必懂你!說起理財一詞最早見于《易經.系辭》“理財正辭.禁民非曰義”迄今逾兩千五百年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于財物的管理和正確的使用,禁止民眾不合理的開支和浪費。是古代理財合宜的方法論。
翻閱資料古代也有不少理財高手,如春秋末期,越國有一位著名宰相叫范蠡,引用一個小故事,學學鼻祖老人家理財經吧……范蠡不僅很會治國,而且善于經商致富,很多人向他請教致富之道,其中就有一個雕刻陶磚的工匠,叫猗頓。
猗頓問:“范大人,請問我怎樣才能成為富人啊?”
范蠡答:“致富的秘訣是:你賺的錢中有一部分要存下來,然后要用錢賺錢。財富就像樹一樣,從一粒微小的種子開始成長,第一筆你存下來的錢就是你財富成長的種子,不管你賺的多么少,你一定要存下十之一二。”
一年后。
范蠡說:“你有沒有按照我說的,把賺下來的錢省下'十之一二'”
猗頓答:“我都按照您說的做了!”
范蠡問:“那存下來的錢,你如何使用的呢?”
猗頓答:“我把錢給了對門的泥瓦匠,因為他要旅行到北方很遠的地方買回稀有的珠寶,當他回來的時候,我們將把這些珠寶賣很高的價格,然后平分這些錢。”
范蠡說:“只有傻子才會這么做,為什么買珠寶要相信泥瓦匠的話呢?你存下來的錢已經泡湯了!年輕人,你把財富的樹連根都拔掉了。下次你買珠寶應該去請教珠寶商,買綢緞去請教綢緞商,別和外行人合伙做生意!”
正如范蠡所說,泥瓦匠被人騙了,猗頓的錢打了水漂,但他再次下定決心,存下所賺的錢的十之一二。
一年后。
范蠡問:“你現在是怎么使用存下來的錢的?”
猗頓答:“我把存下來的錢借給了鐵匠去買青銅原料,然后他每三個月付我一次利錢。”
范蠡繼續問:“很好,那么你如何使用賺來的利錢呢?”
猗頓答:“我把賺來的利錢拿來吃了一頓豐富大餐,并買了一身很體面的衣服,我還計劃買一匹好馬來騎。”
范蠡說:“你現在把存下的錢所衍生的子息全吃掉了,你又如何期望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能再為你工作,賺更多的錢?只有當你賺到足夠的財富時,你才能盡情享用而無后顧之憂。”
又過了兩年。
范蠡問:“你是否已經獲得夢想中的財富?”
猗頓答:“還沒有,但是我已存下了一些錢,也不亂花錢。我將存下的錢交給牧羊人,讓他們多買羊崽,賣了錢分給我一半。這樣我就可以錢滾錢,錢又滾錢。”
范蠡說:“好極了,那你是否還會向泥瓦匠請教事情?”
猗頓答:“有關蓋房子的事情請教他能得到很好的建議。”
范蠡說:“好了,你已學會了致富的秘訣。首先你學會了從賺來的錢省下錢,其次你學會了向內行的人請教意見,最后你學會了如何讓錢為你工作,使錢賺錢。也就是說,你已學會如何獲得財富,保持財富,運用財富。”
后來,猗頓真的成了財富可比王侯的富豪,完成了一個雕刻匠的完美逆襲。
這個古老的故事中后來,人們總結出三條關于金錢的金科玉律。
金錢第一定律:
金錢會慢慢流向那些愿意儲蓄且懂得保護它的人。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錢,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重視時間報酬的意義,耐心謹慎地維護它的價值,讓它持續增值,而不貪圖暴利。
金錢第二定律:
金錢愿意為懂得運用它的人工作。那些愿意打開心胸,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將金錢放在穩當的生利投資上,讓錢滾錢利滾利的人,將會源源不斷獲得財富。
金錢第三定律:
金錢會從那些渴望獲得暴利的人身邊溜走。金錢的投資報酬有一定的限度,渴望投資獲得暴利的人常被愚弄,因而失去金錢。
這個古代故事不知對您是否有所啟發呢?理好財富就是理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