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韓非,一定避不開秦始皇和李斯。
韓非子與秦國丞相李斯師出同門,他們都是荀子的學生,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荀子主張“性惡論”。 性惡論認為“惡”是人的本性中與生俱來的東西,“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人的天性,人皆有私欲。正因為人性之惡,所以法治是必要的。韓非在繼承荀子“性惡論”思想的基礎上,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道的“勢”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吸收融合、兼容并顧,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作為戰國時期韓國的公子,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多次上書韓王,期望能革除舊弊、強盛國家,但并不被韓王所重視,其主張始終得不到采納,只能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等很多千古流傳的著作。據太史公《史記》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得恨矣!”由此亦可見當時秦王嬴政對韓非及其學說的欽佩和重視。
韓非之死的主流說法見之于《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司馬遷在《史記》上關于韓非的死是這樣說的:李斯和姚賈要加害韓非,在秦王面前進言,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現在王要兼并諸侯國,韓非終是向著韓國而不會向著秦國,這是人之常情的事情。王要是不用他,久留之,必成大患,不如現在想辦法殺掉。秦王覺得有道理,就派人去殺了韓非,但是因為韓非真的是非常有才華,秦王半路上后悔了,去撤回成命,但是韓非已經被逼自殺了。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殺之?!鼻赝跻詾槿唬吕糁畏?。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韓非雖死,但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為秦國的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加強君主專制,有力地推動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最終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道重“勢”,法、術、勢便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和精要,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最終建立了適合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至臻完善的法家實踐理論體系。
法
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有利益在前邊吸引著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因為要追求打漁的利益。所以商鞅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韓非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系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以法為教。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變法圖強。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韓非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法律即使是對高貴的、有權勢的人也不徇情,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但韓非子強調君權的神圣不可侵犯,將君主統治權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主張君主應當苛刑峻法和重賞并用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