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是一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多見于青年和成年人。各種激素藥都用了個遍也沒辦法除根,反而越來越多地方復發了。
病因:
神經性皮炎病因多由情志不遂,悶郁不舒,心火過旺,以致氣血運行失調,凝滯于皮層;也有因脾臟濕熱,復感風邪,蘊阻肌膚而發病。現代醫學認為,神經性皮炎是因精神緊張,恐怖憂愁,或飲酒,吃辛辣過度,或環境突變而引起的代謝障礙。中醫的“牛皮癬”、“攝領瘡”等相類似,因風濕蘊膚,經氣不暢所致。
【辨證】
臨床特點為皮膚苔蘚化,肥厚粗糙,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反復發作。
風濕熱型伴見皮損成片,呈淡褐色,劇癢,夜間尤甚;
血虛風燥型皮損色淡或灰白,可有心悸怔忡,氣短乏力,婦女月經量過多;
脾虛濕盛型伴皮損呈黯灰色,肥厚光滑,伴腹脹納差、便溏,舌體胖大,邊有齒痕;
肝郁化火型伴見皮疹色紅,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口苦咽干。
一、驗方
對于神經性皮炎的治療,既要重視整體治療,也要重視局部治療,泛發性以內治為主,外治為輔;局限性以外治為主,內治為輔。一般可分三型論治:
1、內復法:
1.1血熱型
多見于初發不久泛發性皮損,因心火亢盛,血熱生風所致。證見成片紅色丘疹,癢盛,心煩口干。舌紅苔白,脈弦滑,治宜清熱涼血止癢。
方用皮炎湯:
紫草6克茜草6克九里光12克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連翹10克生地15克丹皮6克白鮮皮10克苦參6克赤芍10克荊芥6克。
1.2.風濕型
多見于彌漫性皮膚浸潤肥厚之皮損,因風邪郁久,濕熱蘊肌所致。
證見:周身劇癢,皮膚浸潤肥厚。脈弦滑,舌紅苔黃。治宜搜風止癢,清熱除濕。方用烏蛇桐皮湯:
烏梢蛇12克海桐皮10克防風10克百部6克焦柏6克蛇床10克苦參6克刺蒺藜10克白鮮皮10克甘草6克土茯苓15克。
1.3風燥型
多見于日久泛發性皮損,因風邪日久,血燥失養所致。
證見:瘙癢無度,皮膚粗糙增厚,呈苔癬樣,舌淡少苔,脈細。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方用全蟲首烏湯:
全蟲5克生首烏15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苦參6克當歸15克刺蒺藜10克白鮮皮10克威靈仙10克天丁10克王不留行10克蟬衣6克。
1.4、永安止癢湯
出處【摘錄】《古今名方》引山西中醫學院方
【處方】麻黃、僵蠶、防風、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蒼術、桃仁、紅花、歸尾、赤芍各9克
煎服法
【功能主治】祛風活血,利濕止癢。治瘙癢性皮炎,怕冷,久治不愈,屬血瘀兼風。全身瘙癢,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滑有力。亦用于各種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等。
1.5、加減全蟲方
出處【摘錄】方出《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名見《千家妙方》卷下
【處方】全蟲9g,干生地15g,當歸12g,赤芍9g,白鮮皮15g,蛇床子9g,浮萍6g,厚樸9g,陳皮6g,炙甘草9g。
【功能主治】活血散風止癢。主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1.6經驗方:
桂枝10g白芍20g赤芍20g茯苓30g白術3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棗10g苦參30g梔子10g公英30g龍膽草10g刺蒺藜10g
2、外治法:
局限型或泛發型皮疹較紅之初發損害宜以內服藥為主,外用較為緩和之藥物;慢性皮損肥厚苔癬化者,可采用刺激性較強之藥物。
(1)藥膏:可以擦皮炎膏,特別是慢性皮損肥厚苔癬化者。
皮炎膏:青黛10克生黃柏30克雄黃15克冰片15克吳芋9克生石膏30克硼砂20克滑石30克土蛇床30克百部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加入凡士林適量,調成膏狀,先將患外洗凈,后敷上藥膏,用紗布蓋上,再用膠布固定,每日一次,晚飯后換藥。
(2)洗劑:
慢性炎癥皮損可考慮用洗劑
皮炎洗方:
百部15克苦參15克土蛇床15克雄黃6克透骨草30克川椒6克海桐皮10克茜草10克
用法:加水半盆,煮沸20分鐘,用小毛巾反復擦洗患部,每日2次,用時加溫。
(3)中成藥:冰黃膚樂軟膏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活血祛風,止癢消炎。用于濕熱蘊結或血熱風燥引起的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濕疹、足癬及銀屑病瘙癢性皮膚病。
用法與用量外用,涂搽患處。一日3次。
規格每支裝15g
貯藏遮光,密閉,置陰涼處。
(4)外洗經驗方:
地膚子30g蛇床子30g土茯苓100g苦參100g黃柏30g白芨30g威靈仙30g。
二、單方
1、松香
松香、豬油各適量,煮成糊狀,涂患處,日數次。
2、補骨脂
【處方】補骨脂180克,75%酒精360克。
【制法】將補骨脂碾碎,置酒精內,浸泡七晝夜,過濾去滓。
【功能主治】調和氣血,活血通絡,潤膚止癢,生發,祛白斑。主白癜風,扁平疣,斑禿,神經性皮炎,瘙癢癥。
【用法用量】用棉球蘸藥涂于患處,并摩擦5-15分鐘。
3、一碗粥:
薏苡仁、蘿卜、馬齒莧各30克,洗凈后切碎,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粥狀,每天一次。具有清熱利濕功效,可以有效改善神經性皮炎。
4、肉桂
臨床報道:現代以本品研細末,外用或穴位貼敷,治療神經性皮炎有效。
肉桂主要含揮發油(桂皮油)1%-2%,具有強大殺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