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風
拼音
Yì Fēng
翳風,翳,護衛(wèi)防敵,祛散風寒熱邪。
所屬經(jīng)絡(luò)
手少陽三焦經(jīng)
主治
《針灸大成》
主耳鳴、耳聾,口眼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針灸穴名解》高式國
穴在耳后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風池。能治風癥,故名“翳風”。翳,遮閉之也。猶云翳處之風穴也。按氣動為風,本穴能開氣郁之閉,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治耳聾之因于氣閉者尤效。
治法
翳風穴單點溫和灸治面癱,患者自覺熱感透至耳腔且擴散至整個面部,灸至感傳消失。
主治風火牙痛,也就是牙周炎,齒根骨膜炎—針下去就不痛了。其它牙病如齲齒 牙髓炎也能止痛,但會復(fù)發(fā)。
標準定位
《針灸大成》
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jīng)》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
《中國針灸學》
耳垂后方,下頜角與乳突之間凹陷中。
《針灸穴位圖解》
《快速取穴彩色圖解》
正坐或側(cè)伏坐位。將耳垂向后按,正對耳垂的邊緣,按壓有凹陷處(張口時凹陷更明顯)即為此穴。
《針灸大成》
《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針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