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
為川續斷植物1刺續斷和2青海刺參、大花刺參的全草。6-7月采收,洗凈,曬干。1.生于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
2.生于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河谷礫石處。
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2.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別名刺仙茅、川參。
1.刺續斷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莖單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全緣,具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具刺毛。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片卵形至卵圓形,邊緣基部具硬刺;小總苞鐘形,長8-10mm;花萼筒狀,長7-9mm,裂口甚大,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花冠紅色或紫色,直徑7-9mm,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外彎,裂片5,倒心形,長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參
本種與刺續斷的區別為:葉深裂幾達中脈。花萼長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微苦,溫。補氣血,接筋骨。用于神經官能癥,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中藥大辭典》
甘微苦,溫。治神經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帶,陽痿。
《中華本草》
味甘;微苦;性溫。和胃止痛;消腫排膿。主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服。外用: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