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甘草
為玄參科植物野甘草的全株。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生于荒地、路旁、偶見于山坡。
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別名香儀、珠子草、假甘草、土甘草、假枸杞、四進茶、冰糖草、通花草、節節珠、米啐黃、豎枝珠仔草、萬粒珠、葉上珠。
野甘草 直立草本或為亞灌木狀,高可達1m。根粗壯。莖多分枝,枝有棱角及狹翅,無毛。葉對生或輪生;近無柄;葉片鞭狀卵形至鞭狀披針形,長5-35mm,寬者達15mm,枝上部較小而多,頂端鈍,基部長漸狹,全緣或前半部有齒,兩面無毛?;▎味浠虺蓪ι谌~腋;花梗細,長5-10mm;無小苞片;萼分生,齒4,卵狀長圓形,長約2mm,先端鈍,具睫毛;花冠小,白色,喉部生有密毛,花瓣4,上方1枚稍大,鈍頭,緣有細齒;雄蕊4,近等長,花藥箭形;花柱挺直,柱頭截形,或凹入。蒴果卵圓形至球形,直徑2-3mm,室間室背均開裂,中軸胎座宿存?;ㄆ?-7月。
干燥莖黃綠色,小枝有細條紋,光滑無毛。葉多卷縮,蒴果小球形,多開裂,散出極小粉狀種子。主根圓柱形,平直或帶彎曲,往往分生側根,再生細根,主根長10~15厘米,根頭部直徑約8毫米,中部徑約5毫米,表面淡黃色,有縱皺。質堅脆,斷面破裂狀,淡黃綠色,皮部甚薄,木部髓線較清晰。
《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涼。清熱利濕,疏風止癢。用于感冒發熱,肺熱咳嗽,腸炎,細菌性痢疾,小便不利;外用治痱子,皮膚濕疹。
《中藥大辭典》
甘,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肺熱咳嗽,暑熱泄瀉,腳氣浮腫,小兒麻疹,濕疹,熱痱,喉炎,丹毒。
《中華本草》
味甘;性涼。疏風止咳;清熱利濕。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小便不利;腳氣水腫;濕疹;痱子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取汁外涂。
①治腳氣浮腫:
鮮野甘草一兩,紅糖一兩。水煎,飯前服,日二次。
②防治麻疹:
野甘草水煎作茶飲,連服三天。
③治小兒肝火煩熱:
鮮野甘草五錢,酌加冰糖,沖開水燉服。
④治濕疹,熱痱:
鮮野甘草搗汁外擦。
⑤治小兒外感發熱,腸炎,小便不利:
野甘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⑥治肺熱咳嗽:
鮮野甘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⑦治喉炎:
鮮野甘草四兩,搗汁調蜜服。
⑧治丹毒:
鮮野甘草二兩,食鹽少許,同搗爛,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