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柏
為柏科植物叉圓柏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bina vulgaris An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枝葉,曬干或鮮用。
生于海拔1100-2800(-3300)m的多石山坡或針葉樹、闊葉樹林中,也生于沙丘上。
分布新疆、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
別名新疆圓柏、雙子柏,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臭柏。
匍匐灌木,高不及1m,稀為直立灌木或小喬木。
枝密集,枝皮灰褐色,裂成薄片;一年生枝的分枝圓柱形,徑約1mm。葉二型:幼樹上常為刺葉,長3-7mm,上面凹,下面拱圓,中部有長橢圓形或條狀腺體;
壯齡樹上多為鱗葉,背面中部有橢圓形或長圓形;雌球花曲垂,或初期直立,隨后俯垂。球果生于向下彎曲的小枝頂端,倒三角狀球形或叉球形,長5-8mm,徑5-9mm,熟時褐色、紫藍色或黑色,稍有白粉。
種子1-4(-5),多為2-3,微扁,長4-5mm,先端鈍或微尖,有縱脊和樹脂槽。
《全國中草藥匯編》
苦,平。
祛風濕,活血止痛。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布氏桿菌病,皮膚瘙癢。
《中藥大辭典》
苦,平。
驅(qū)風鎮(zhèn)靜。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祛風濕,活血止痛。
《中華本草》
苦;辛;性平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寒痹痛;皮膚瘙癢;頭痛;咳嗽
外用:適量,煎水洗浴。內(nèi)服:煎湯,9-15g。
性狀鑒別 枝葉呈樹枝狀,圓柱形。葉二型,刺葉常交互對生或有3葉交互輪生,排列緊密,向上斜展,長3-7mm,鱗葉交互對生,排列緊密或稍疏松,斜方形或菱狀卵形,長1-2.5mm。氣微香,味微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