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國土面積238萬平方公里,沙漠占比高達85%,為何反而很受法國重視,以前還曾被其當作本土的一部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阿爾及利亞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他東西長約1800公里,南北寬度則達到2000公里,總面積238萬平方公里,此外還有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
面積大不大?
我覺得真的挺大了。
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非洲國家大多比較年輕,以前幾乎都屬于殖民地,二戰以后才陸陸續續獨立,所以面積不可能像我們這么大;
阿爾及利亞這個面積,不僅相當不錯,我覺得還相當不容易。
不過,相比遼闊的國土,阿爾及利亞的人口只有4370萬,確實有點少,我們的江西常住人口為4517萬,比他還多一些,面積也才16.7萬平方公里;
人口組成方面,阿爾及利亞大多屬于阿拉伯人,另外柏柏爾人也不少,約有9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0%左右。
為啥我要特意提一嘴柏柏爾人呢?
因為他們確實很有意思,值得說道說道:
一方面,你說他是一個民族吧,又不太像,因為他不是單一民族,而是當地文化風俗比較相似的眾多部落的統稱;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但這個民族也有很悠久的歷史;
早在10000年前,他們就在當地生活了,并且產生了最初的文明,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我們大概處于商朝的時候,他們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叫柏柏王國,以精銳騎兵而出名。
所以說呀,真的不能小覷任何一個地方!
雖然很多人印象里,非洲都是如何如何的貧窮落后,但其實不少地方,特別是地中海沿岸,也曾有過燦爛文明;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我想用到國家或者地理上,也同樣有效。
而對于阿爾及利亞,我覺得也有幾個地方很有趣:
首先,地形上可以一分為三。
阿爾及利亞國土面積遼闊,但山地不算太多,主要有泰勒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
咦?他們的名字好像!
沒錯,看看圖6,二者都是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的分支,并且更有意思的是,盡管隔著地中海,但他們與阿爾卑斯山脈淵源很深,是非常古老的親戚;
有多古老呢?
早在非洲跟美洲還在一起時,人家兩個就一同誕生了。
兩座山脈平均海拔超過1500米,大體上都是東西走向,恰好將阿爾及利亞分成了三個部分;
最北端是地中海沿岸平原,二者之間則是高原,南部就是遼闊的撒哈拉大沙漠。
說起來是三塊,但沙漠才是阿爾及利亞的主流,面積高達20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85%,而前兩者加起來也才大約30萬平方公里。
其次,氣候上也可以一分為三。
還是以上面的三塊劃分:
地中海沿岸的濱海平原,自然是地中海氣候了,夏季炎熱干燥,平均溫度超過30℃,冬季溫和多雨,最低溫度也很少低于5℃,年降雨量在400-1000毫米之間;
相當的宜居了!所以阿爾及利亞全國90%的人口,幾乎都集中在這里。
中部則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冬冷夏熱,干燥少雨,1月份最低氣溫甚至不到0℃,在海拔較高的地區甚至會出現降雪。
南部毫無疑問就是熱帶沙漠氣候了,而且是極端大陸性沙漠氣候,不僅雨量極少,溫度也相當高,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55℃以上;
當然,這里也并不是都不適合人類生存,在一些沙漠綠洲、鹽湖地帶等,也會形成一些小氣候帶,成為附近重要的聚集區。
看到這里,估計大多數朋友就明白了:
其實整體上來看,阿爾及利亞的自然條件算不上太好,畢竟單單沙漠,面積就占了全國的85%;
不過在19世紀,法國對這里卻相當重視,當時其他歐洲國家都在到處開拓殖民地,而法國卻出人預料的把阿爾及利亞當做本土的一部分看待:
比如早在1834年,就完全參照本土管理模式,在阿爾及利亞的沿海城市建立了市政管理體系;
1845年,又參照本土省區,將阿爾及利亞分成了阿爾及爾、君士坦丁以及奧蘭等三個省,直接歸屬本土;
1852年,阿爾及利亞人更進一步獲得了法國公民資格,成為了法國人。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法國人也來到了阿爾及利亞,并在當地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叫黑腳,特指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的法裔;
像法國著名球星齊達內,就是黑腳。
那么問題來了:
當時的法國,為何這么重視阿爾及利亞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法國與阿爾及利亞隔著地中海,距離非常近,來往也比較方便,所以天然就對這里有一種親近感;
第二,阿爾及利亞北部屬于地中海氣候,與法國南部相似,自然環境對法國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第三,當時的法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和經濟發展迅速,既需要阿爾及利亞提供原材料和資源,也需要當地的市場。
當然,阿爾及利亞獨立后,依靠著豐富的資源和當地人的努力,經濟發展非常不錯,在人口不算太多的情況下,如今GDP卻能位居非洲前四;
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當初法國的眼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