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攻打蜀國,劉禪投降,蜀漢政權亡。
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司馬炎掌權。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曹魏政權亡。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司馬炎三十歲登基,五十五歲死,當了二十五年皇帝。雖然沒什么建樹,但不殺功臣,能聽取正直言論,前期也算勤政。
公元280年,滅吳國,三國時期正式結束,江山一統。司馬炎開始「怠于政術,耽于游宴,寵愛后黨」,不理政事,只顧享樂,「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賢臣靠邊站,貴戚當權,綱紀廢弛,求官賄賂之風盛行。
司馬炎要充實后宮,公卿以下官員的女兒都要被挑選,于是,為了不進入皇宮,名門望族家的女兒很多都穿上破衣服,把容顏弄憔悴,「敗衣瘁貌以避之」,以此逃避嫁入皇宮。因為那時候前吳國皇帝孫皓的幾千個妃子已經轉入了司馬炎的后宮,「至此掖庭殆將萬人」,后宮有將近一萬個妃子,受寵的機會太渺茫,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
妃子太多,司馬炎「并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受寵的人很多,都不知道寵幸哪個好。于是「常乘羊車,恣其所之」,坐著羊車,羊停哪里就睡哪里。為了得到皇帝的寵幸,妃子們絞盡腦汁,有人用「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都這么干的話,估計羊也要無所適從了。
司馬炎有兩位皇后,姐妹倆。姐姐叫楊艷,史稱元楊皇后,「聰慧,善書,姿質美麗」,可惜生了一個傻兒子,就是晉惠帝司馬衷,司馬炎一直懷疑這個兒子的智商不在線,為此還主持考試,不過不是當面考,而是擬好題目送去東宮讓司馬衷作答。結果太子妃賈南風讓別人代考,順利過關。元楊皇后愛子心切,也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再加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很聰明,司馬炎很喜歡這個皇孫。于是,司馬衷保住了太子的位置,給西晉王朝的沒落埋下了隱患。
司馬衷被立為太子,滿朝文武都不看好,「朝臣咸謂純質,不能親政事」說這個太子傻,沒法處理政務。衛瓘一直想找機會勸司馬炎另立太子,但又不知如何開口,于是借故醉酒,摸著司馬炎的座椅說「此座可惜」。君臣心照,但司馬炎終究沒有廢除司馬衷的太子位,還想讓衛瓘的女兒做太子妃。結果賈充的老婆郭槐走后門「賂后,求以女為太子妃」,賄賂元楊皇后,讓自己的女兒上位。
司馬炎認為「衛家種賢而多子,美而長白;賈家種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元楊皇后說賈家女是忠良之后,貌美德淑。奸臣荀勖、馮紞也添油加醋,并稱「充女才色絕世,若納東宮,必能輔佐君子,有《關雎》后妃之德」。于是生性嫉妒、兇殘酷虐、又矮又黑又丑的賈南風成了太子妃。
胡貴嬪,名胡芳,性格直率大方,因為玩摴蒱(類似現在的骰子游戲)還抓傷司馬炎的手。估計是因為可愛、與眾不同。妃子中最受司馬炎寵愛。
元楊皇后病重,擔心自己死后胡芳被立為皇后,怕因此威脅到兒子司馬衷地位,臨死前讓司馬炎娶自己叔叔楊駿的女兒楊芷。司馬炎流著淚答應了她。皇后枕著司馬炎膝蓋去世,時年三十七歲。史臣對她的評價是「預聞朝政,明不逮遠」,干預朝政,目光短淺,「愛溺私情」溺愛傻兒子,臨死還徇私讓自己妹妹上位。「晉道中微,基于是矣」,晉朝的衰落就是從這開始的。
楊芷,小名男胤。「婉嫕有婦德,美映椒房」,賢淑溫婉漂亮,美色映照后宮。很受司馬炎寵愛,被封為皇后,新的楊皇后跟她姐姐一樣,也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司馬炎本想廢掉太子妃賈南風。因為聽了楊皇后的一再勸說,沒有施行,司馬炎死,司馬衷當了皇帝,賈南風成了皇后,楊皇后成了楊太后,賈南風干預朝政,設計廢殺了楊太后。
左貴嬪,大名左棻「少好學,善綴文,名亞于思」文章寫得好,名聲僅次于哥哥左思,于是也被司馬炎納入了后宮。左思寫《三都賦》致洛陽紙貴,名滿天下。左棻也很有才華,但「姿陋無寵,體羸多患」,長得丑、身體弱、多愁善感。得不到皇帝的寵幸。
司馬炎貪財好色,但仁恕能聽忠言,曾問劉毅自己可以比作漢朝的哪個皇帝,劉毅說「可方桓、靈」,桓帝靈帝都是東漢的昏君。司馬炎說我克己為政,平定吳國、統一天下,這樣比會不會太過分。劉毅說「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這樣看來,你還不如桓帝靈帝呢。司馬炎大笑說桓靈二帝,不聽忠言,我有正直忠臣,所以不同。
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有才能,是世人的楷模。「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才能勝過司馬炎,很受爺爺司馬懿的喜愛。司馬昭也喜歡這個兒子,每次見到司馬攸都拍著座椅叫他小名說這是桃符的座位。「幾為太子者數矣」,幾次差點被立為王太子。但王位最終還是傳給了司馬炎。
司馬炎晚年的時候「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于攸」,幾個兒子都懦弱,太子又傻。大臣們都想讓司馬攸繼承皇位。奸臣荀勖、馮紞是諂媚之徒,司馬攸向來討厭他們。荀勖等人「恐其為嗣,禍必及己」,怕司馬攸當了皇帝收拾他們,于是極力慫恿司馬炎派司馬攸回去自己的封國。司馬攸知道「勖、紞構己,憤怨發疾」,心里明白自己遭受兩個奸臣的誣陷,憂憤成疾,最終「歐血而薨,時年三十六」,年紀輕輕,被氣得吐血身亡。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里說:「西晉之亡,亡于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故舉朝爭之,爭晉存亡之介也」
舉朝爭之也沒有扭轉局面,司馬炎「心屢移于眾口,事不定于己圖」,目光終究淺,優柔寡斷,「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史學家呂思勉評價司馬炎「以僅足守成之才,而當開創之世耳」
所謂「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晉武帝「失慎于前,貽患于后」,既不賢也不明,「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把傻兒子司馬衷托付給奸臣楊駿,于是家亡國亂。
公元290年,司馬炎死,禍根終于破土而出、肆虐生長。西晉王朝即將進入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