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古城觀止】實地探訪古城,用腳步丈量歷史
大禹之子——夏朝創建者啟去世后,其子太康繼位,成為第二代夏王。太康繼位后,一改大禹和啟勵精圖治的風格,喜好狩獵,沉迷酒色,不理國事,導致夏王朝內外交困。
位于今山東半島的有窮氏首領后羿趁機奪取了夏的政權,太康則逃奔夏的同姓諸侯斟鄩(zhēn xún)氏,史稱“太康失國”或“后羿代夏”。
后羿雖掌握了夏的權力,但起初并未稱王,而是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夏王,但是仲康只是傀儡,夏的權力實際控制在后羿的手里。仲康死后,仲康之子相被后羿所逐,被迫遷往商丘,投奔同姓諸侯斟鄩氏、斟灌氏(均在今山東省境內),后羿最終登基稱帝。
圖源:網絡,侵刪
后羿力大臂長,以善射聞名于世,后來還因此成為了后羿射日傳說的主角(夏王常自詡為太陽,射日之說或源于此)。
后羿稱帝之后,也走上了太康的老路,倚仗其善射的本領,沉溺狩獵而疏于國事,重用奸臣寒浞(zhuó)。不久之后,寒浞借機將后羿殺死,并代夏稱帝,又滅掉了夏的同姓諸侯斟鄩氏和斟灌氏,同時也殺死了仲康的兒子相。
幸運的是,相有個懷孕的妃子逃走并生下了相的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后,在夏王朝曾經一個叫糜的大臣幫助下,聯合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奮起反抗,終將寒淖殺死,并成功復國。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帝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中原王朝再次回到正軌,史稱“少康復國”或“少康中興”。
在少康復國的過程中,一名叫有平的大臣因輔佐少康滅有窮國有功,被少康封于溫邑,建立溫國,史稱“溫平公”,溫國的大致范圍就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上苑村附近。
夏朝末期,夏桀無道而商湯滅之。夏桀二十六年,商湯在伐夏的過程中順勢也滅掉了溫國,溫地成為商朝的溫邑。
到了西周初年,武王姬發將溫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賜給大司寇蘇忿生分封為溫國,溫邑(今溫縣上苑村北)再次成為溫國都邑。溫國國君稱溫子 (四等爵位),或以國君蘇氏而稱蘇子。
蘇忿生本為有蘇國人,有蘇國最初是在冀州之域,國都在今邢臺市西南沙河市蘇莊一帶。據《國語·晉語》記載,商紂王發動大軍攻打有蘇氏部落,有蘇部落抵擋不住強大的商軍進攻,在滅亡和投降之間,有蘇部落首領選擇了投降,向紂王進獻了牛羊、馬匹及美女妲己,而蘇妲己也成為了商王朝的掘墓人之一。后來這段歷史成為《封神演義》的一部分,在演義中將蘇妲已塑造成為一個禍國殃民的妖精角色,殊不知歷史中真實的蘇妲已最初卻是一位為保全部族而無奈獻身的犧牲品。
【圖源:網絡,侵刪】
需要說明的是,《竹書紀年》記載為帝辛九年攻打有蘇,娶妲己,《帝王世紀》則記載為:帝辛二年即納妲己為妻,在時間上有所出入。
蘇國由于國小勢弱,在歷史上記載極少。溫地雖小,但是卻處于太行山和黃河的犄角之地,土地肥沃,自然災害較少,旱澇保收。推測在西周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蘇國雖偏安一隅,但也固守著溫地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溫國故地
可惜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西周的滅亡和周王室的東遷,因毗鄰東周都城洛陽,蘇國也從偏安一隅的小國變成周王室的畿內之地。加之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微,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競爭加劇,或蠶食或鯨吞,蘇國和其他小國一樣,成為大國之間爭奪的棋子或俎肉。
蘇國首先的威脅便來自于鄭國。鄭國是西周晚期才被封的諸侯國,最初被封在首都鎬京附近,都城在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一帶,后遷到今河南新鄭。鄭國始君鄭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同父異母兄弟。“犬戎之亂”中,鄭桓公為保護周幽王而戰死,其子鄭武公則護衛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因護衛平王東遷之功,鄭國快速積累了政治資本,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又通過對周邊小國鄶、虢等國的吞并,鄭國迅速成為春秋早期最具影響力的大國。
因鄭國與周王室京畿接壤,鄭國勢力的擴大,則會直接影響周王宗室的利益,但東遷不久的周王室無力與鄭國對抗命,無奈與鄭國互相交換質子,史稱“周鄭交質”,周天子威嚴掃地。平王病逝后,平王之孫姬林嗣位,是為周桓王。桓王對鄭莊公(鄭武公之子)更加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莊公在朝之職。鄭莊公對此極為不滿,便不再朝覲周桓王。
同年四月,鄭國大將祭足率領鄭國軍隊自玉門津(今河南省滎陽市虎牢關村東北玉門古渡)渡過黃河,以向蘇國借糧遭到拒絕為由,強行收割蘇國已成熟的麥子。九月,又到王城洛邑附近公然強搶周王宗室的谷物,史稱“周鄭交惡”(《左傳》)。在這次沖突中,蘇國作為周王的親信國,莫名其妙變成為了周王室的替罪羊。
周天子自覺威嚴受損,親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聯軍討伐鄭國,但聯軍很快便被鄭莊公擊敗,鄭國大將祝聃還發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讓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掃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正式開始。
后來周桓王與鄭國再次發生了土地之爭,周天子取得了鄭國鄔、劉、蕪、邘的田地,而將原屬于蘇國十二邑的部分田地無償送給了鄭國。蘇國在這場斗爭中再次遭受了無妄之災,因為周天子的軟弱而喪失了蘇國的土地,蘇國與周王室原本密切的關系也宣告結束。
到了周惠王時期,蘇國又被迫卷入了周王宗室間的宮廷紛爭之中。周惠王非常貪婪,即位后占取媯國的菜園來畜養野獸,強取周朝諸大夫的資產為己所有。公元前675年,這些利益受到侵害的王公大臣聯合起來,另立周惠王的叔父子頹為新君,并以蘇國為后盾,武力征討周惠王。不過戰事不利,五大夫敗逃到蘇國都城溫,蘇國國君協助子頹逃往衛國。衛國與南燕國的軍隊攻打周都成周(今洛陽),趕走了周惠王,正式立子頹為周天子。但兩年后,周惠王在鄭、虢兩國的支持下攻回洛邑,殺死了子頹和五位大夫,正式復位,蘇國則因支持子頹而受到周王室的冷落。
公元前650年,狄人攻打蘇國,危難之際周王室按兵不動,蘇國國君逃亡到與蘇國保持有姻親關系的衛國,蘇國滅亡,余部稱蘇氏或溫氏。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之弟王子帶聯合大臣頹叔、桃子發動叛亂,帶領狄人軍隊攻打周襄王,叛軍大敗周軍,俘虜周公忌父等人,驅逐周襄王,王子帶自立為王,住在溫地,歷史上將此次叛亂稱為“王子帶之亂”,或稱“子帶之亂”。周襄王倉皇出逃到鄭國,并向各國諸侯求救。
即位不久的晉文公打著勤王的旗號,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將周襄王迎回都城,兵攻克王子帶當時所在的溫地,生擒王子帶,平定了王室內亂。但“子帶之亂”前后歷時兩年,再次極大地削弱周王朝的實力,周王室自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秦國所滅。
溫國故城遺址,位于河南省焦作溫縣招賢鄉上苑村村西北。現僅存部分夯土高臺,但上面也都已辟為耕地,地面之上已無遺跡可尋。
溫國故土
在高臺正中,樹立著一座巨大的石碑,上書“溫根”二字,代表著這里曾是溫氏的發源地。
石碑左后側百余米處,有一座圓形墓冢,溫季之墓,墓碑上書“溫季之墓”。溫季名郤(xì)至,是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十七世孫,春秋中期任晉國卿大夫,因采邑于溫,排行第三,時人尊稱“溫季”,南方溫氏宗譜中多記載為溫氏得姓始祖。
郤至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外交家和軍事家,與堂兄郤锜(qí)、叔父郤犨(chōu)并稱“三郤”,在處理當時的兩個大國晉楚之間的關系以及晉對楚的戰爭中屢歷奇功。后因晉國朝臣的內部斗爭,郤至被誣陷通敵楚國,郤氏家族被晉厲公所滅,郤至也玉石俱焚。
墓冢四周,則是綠油油的麥田。麥田之下,不知埋藏著多少故人和往事,所有的是非功過都已化作黃土一抔,留待后世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