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野馬卻只有700匹左右,數量還是世界第一。野馬繁育真有這么難嗎?
可能很多人不以為然,畢竟野馬再“野”,也屬于馬科動物,和家馬一樣,只要發情期與異性配對,成功受孕后,11個月左右,就能產下可愛的小馬駒。
而小馬駒六個月就能斷奶,18個月就擁有繁殖能力,接著就能“延續香火”,雖然繁殖能力的確比豬還要差,但也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
這樣的效率,甚至不如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好歹在人類的干預下,熊貓已經從岌岌可危,變成一個可觀的種群。
那野馬為何依舊沒有太大起色呢?問題究竟出在哪?其實,只要了解野馬目前的境況,就能找到答案。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世界上唯一被認可的野馬品種,只有普氏野馬,只有它們還保持著六千多年的原始基因。
其他要不就是被馴化,雜交成家馬,要不就是滅絕了。包括歐洲野馬,也在1897年徹底滅絕。如今在歐洲現存的,還被稱為“野馬”的馬,身份其實并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證。
所以,經常有消息爆出,澳洲“野馬”泛濫,中國可以引進繁育。其實不是不引進,是這種馬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野馬。
而普氏野馬基因非常優異,不僅體型健碩,能長到1米以上,體長也在2.8米左右,還有短而粗直的鬢毛,馬尾也沒有那么長,整體看上去干爽利落。
其次,警惕性很高,稍有風吹草動,立馬探直耳朵,發現危險扭頭就跑,等到敵人反應過來,普氏野馬早沒影了。而它們和家馬一樣,屬于群居動物,喜歡由5~20匹組合在一起,在草原覓食。
即使環境惡劣,大雪封山,依舊能存活下來,還擁有超強的耐渴能力,以及環境適應能力,哪怕三四天不喝水,都能活蹦亂跳。
不過,就是這樣一種動物,卻差點慘遭滅絕,當時還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德等國的探險隊,從我國新疆帶走不少普氏野馬。
等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馬在蒙古國就宣布滅絕,我國也少之又少。二戰結束,世界上圈養的普氏野馬,就只剩下四五十匹。
為了野馬能重新返回故鄉,在新疆重現,1986年開始,我國便陸續引進11匹圈養的普氏野馬,放到新疆野馬繁育區繁殖。
然而,因為種馬少,生存環境惡劣,普氏野馬的數量始終提不起來,到了2000年,僅有100匹左右,這不是好征兆。并且,隨著部分野馬超齡,已經無法進行繁育,以后問題會愈發嚴峻。
例如,優質種馬繁殖機能退化,將來的野馬只能近親繁育,那結果就會導致野馬發育遲緩、畸形,很難適應新疆環境等。相應的繁殖力也會下降,同時,公馬配種能力也在減弱。
這些都是野馬繁殖難的問題,為了擴大野馬群,我國專家決定,降低近親交配,提高野馬身體素質,建立野馬繁殖核心群,逐漸進行放歸。
為此,新疆喀山保護區還關停了284口油井,并進行生態地貌恢復工作。而野馬被放歸后,專家也在基地秘密觀察,追尋它們的蹤跡。
所以,如今你看到700多匹背后,是所有人努力的結果,別看三十多年過去,只取得那么點成果,卻是很重要的一步。
目前,我國已是普氏野馬最多的一個國家,相信隨著生態恢復,野馬數量也會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