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埔位于錢東鎮東北部與高堂鎮南部交界處,即尖峰山西北麓五腳嶺的三企山下,方圓5里許。據清《饒平縣志》載,百丈埔是宋末名將張世杰與許夫人統率義軍扶宋抗元的古戰場。許夫人于此壯烈犧牲。后鄉民為悼其忠貞報國氣節,曾建“百丈埔娘娘廟”,以作紀念。嗣后被粵東學使魏莊渠誤作淫祠而毀。鄉民不悅,繼又在戰場周邊的前寮村口,另建一座,稱“百丈古廟”,今猶存。旅饒的丘逢甲曾寫了兩首詩贊頌許夫人,其中有“百丈埔前戰血紅”,“男兒千古遜英雄”之句,歌頌許夫人的民族氣節和忠貞義烈。
這個許夫人是誰?不是畬婦許大娘,也不是張世杰的夫人,而是南宋末年福建路興化軍知軍陳文龍的女兒。陳文龍是莆陽人,于南宋度宗五年(1270)中進士第一名,授參加政事。許夫人幼承家教,是一個具有文韜武略堪當將領的膽識過人的女人。宋末元兵壓境,遺臣擁幼主退保閩海一隅時,陳文龍擁兵千員退守鄉邦,后元兵派人勸降,他不單不受利誘,甚且殺卻敵使,并“殫家財募萬兵”死守孤城,城破被俘,在解至杭州途中絕食身亡。母親陳老夫人也被拘禁于福州尼庵中,患病拒服湯藥殉節;她宗叔陳瓚和陳家兄弟也都拒絕降元,先后戰死沙場。在此國恨家仇的激發下,許夫人走上抗元反暴的道路。
許夫人因是宋末進士授文信郎許漢青之妻,人家就稱她為許夫人。許漢青是唐德宗壬午科(802)進士擢遷兵部尚書郎許稷的裔孫。當南宋幼主趙昰與趙昺被元兵追至泉州時,竊據泉城的南宋福建尚書右丞蒲壽庚降元,閉門不納,趙昺無奈,只好與端宗趙昰分路逃亡。端宗從泉州法石抄小路逃至晉江蚶江,被前來勤王的張世杰接往南安。而趙昺則沿驛道奔至晉江下輦,后轉至可慕村駐蹕。許漢青夫婦聞訊,遂集結族兵和其他義兵趕來勤王,與追趕宋室君臣的元兵在社壇死戰七晝夜,力保趙昺退至許西坑與下厝村交界處。還三渡晉江到塔頭南岳找張世杰,但張世杰已保端宗走南安,后轉廣東去了。
叛賊蒲壽庚派兵進剿可慕村,許漢青當機立斷,派得力干將護衛趙昺退往廣東,自己則與夫人組織族親義勇在可慕村與蒲壽庚決戰。后許漢青殉難,族人亦大遭殺戮,橫尸遍野,慘不忍睹。
可慕村的慘案,并不嚇倒許夫人,她擦干眼淚,重整旗鼓,以東石一帶親密無間的漢畬人民為基本力量,再多處招慕義勇,并派員到漳浦、龍溪、云霄、詔安以至汀州、贛南一帶與抗元力量建立好關系。這時,以黃華為首的閩抗元義軍首領和畬家峒酋長藍太君,商定聯合抗元大計,最后終于建立了從閩西到漳南計二十四峒的義軍據點,使抗元的烈火在方圓幾百里的土地上熊熊燃燒起來。這種情況《元史·世祖本紀》有載:許夫人領導的畬漢起義軍“勢力遍及漳、汀、潮一帶,號十萬眾連營數百里”。
張世杰擁幼主在廣東安頓后,又于景炎二年六月乙已巳取水路回師,“將淮軍討蒲壽庚于泉州”,許夫人也與其陳家族侄陳吊眼“率所屬往合”,在圍攻泉州城的九十天中,幾經反復,有敗有勝,但城終不破。及至元將唆都率精兵二千多名援蒲時,義軍腹背受敵,才放棄攻城。張世杰乃解兵還帝舟所泊之淺灣。許夫人則重聚義軍,在陸地黃勇阻擊元兵,與元兵周旋鏖戰于閩南、粵東一帶。及后和陳吊眼會師與元兵惡戰于饒平縣外浮山的百丈埔,終因兵力懸殊而慘敗,許夫人雖身負重傷仍英勇血戰,終未能挽回敗局,以身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