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幅員遼闊,名山大川數不勝數。然而在五岳稱雄的中國,卻唯獨只有秦嶺被稱作“中華龍脈”。
中國這么多山,那為什么只有“秦嶺”敢稱華夏龍脈?它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首先,秦嶺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群山!
秦嶺山脈東西長1600公里,南北寬從幾十公里到兩三百公里,是一片巨大的山脈群!
秦嶺之名,磅礴大氣。在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前,秦嶺又名“昆侖”,這二字又顯得神秘飄渺;而在先秦時期,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翩翩風骨呼之欲出。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昆侖山與秦嶺是兩個山系,昆侖山脈,是橫貫中國西部的高大山脈,位于青藏高原北緣,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東到柴達木河上游谷地,全長2500余公里。而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一個在西部,一個在中部,秦嶺,算是昆侖山的一個支脈!
秦嶺山脈
從地圖上看去,秦嶺橫亙在華夏民族的腹地,呈東西走勢,東面與淮河相接,而淮河又奔騰向東海。將地圖拿遠一點再看去,完美銜接的秦嶺淮河一線就恍若巨龍吸水的美妙畫卷一般。
秦嶺不僅僅是像龍,它實實在在的孕育了中華文明,涵養著我們這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史學家更是盛贊道:“一座山脈,半部中國史”,秦嶺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龍脈。
從時間線上看去,五千年上下的華夏文明始于黃河流域,黃河的一大支流乃是渭河,
而渭河的源頭正是秦嶺——取之不盡的高山冰雪融水使得渭河千年來奔流不息。黃河若是失去渭河,水勢恐將綿軟無力,能否孕育出華夏民族,也就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華夏民族依山傍水而生,經過時間的孕育,周王朝在秦嶺腳下建都,命名為鎬京,也就是如今的陜西省西安市。周王朝奠定了我國千年傳承的基礎,東、西兩周歷經近800年剛才退出歷史的大幕,留下了燦爛的西周禮儀。
秦王掃六合
春秋戰國時期,秦王“奮六世之余烈”,橫掃六合,虎視神州,何其雄哉!秦始皇仍然選擇在秦嶺腳下建都,拉開了我國大一統王朝的序幕。
等到到了三國魏晉時期,劉邦依托秦嶺之險,接連與項羽交戰,最終入主關中,奠定兩漢四百年的基業。
再說起萬邦來朝的大唐盛世,它的都城——長安城同樣在秦嶺的腳下,唐朝歷代皇帝更是選擇在秦嶺腳下安眠入土,這也就造就了赫赫有名的“關中十八唐帝陵”。
大唐每安
“得關中者得天下”,秦嶺就像一位沉著的老者,見證著我國十三個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見證著華夏民族從懵懂無知走向輝煌的文明之路??梢姛o論是文明萌發的種子,還是封建王朝的興起,秦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尤為重要。
秦嶺山脈橫亙于中國中部,東西走向,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陜西延伸至湖北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秦嶺,分為的狹義上的秦嶺與廣義上的秦嶺!
“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笨胺Q“南方最牛守門神”!
狹義上的秦嶺,位于北緯32°—34°之間,介于關中平原和南面的漢中盆地、安康盆地之間,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漢江四條河流的分水嶺,東西綿延800公里,南北寬達200公里。
狹義上的秦嶺,也夠大的吧!
秦嶺與渭河相連,象極了巨龍吸水
而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山地、陜南秦嶺主干,東至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甚至是鄂豫皖的大別山也算秦嶺的延伸段,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綿延超過1600公里,與淮河連成一線,天分南北,地割江河,劃分了中國南稻北麥、南船北馬的自然格局。這是秦嶺與中國其他山脈的最大不同。
1、秦嶺,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是中國脊梁,也是生態屏障,以 一己之力抵擋北方風沙與肆虐的寒流!
北方黃沙滾滾止于秦嶺
秦嶺抵擋北方寒流
一嶺分南北,龍氣聚于斯
綿延數千余里的秦嶺阻隔南北,氣吞山河,令人嘆為觀止。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在秦嶺淮河一線落葉生根,無數的朝代在秦嶺南北側安身立命,生生不息。
北方的沙塵暴滾滾而來時,秦嶺以一己之力當之,為南方的多個省市遮風擋土,為我們扛住了黃沙滾滾,為南方的的藍天白云保駕護航!
秦嶺東西綿延1600公里,南北寬達兩三百公里,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1。秦嶺不僅是中國的脊梁,也是中國的生態屏障。秦嶺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森林、草原、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秦嶺還是我國南北氣候、水文、植被和動物分布的重要分界線。
正是因為秦嶺的存在,才使得沙塵暴難以南下。
據氣象專家介紹,“秦嶺地區的平均海拔高達1200多米,漂浮在空中的沙塵主要集中在近地面的低空中,低空氣流很難越過秦嶺,受其阻擋會沿秦嶺向東傳輸。”因此,秦嶺以南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地相對幸免于沙塵暴的侵擾,空氣質量保持在優或良的水平。
2、秦嶺山脈也是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秦嶺不僅僅是口頭意義上的南北分界線,更是標準的氣候分界線。秦嶺北坡就像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麓一樣,巍峨峻峭,猶如被斧子劈過的天幕,硬生生的阻擋住了冬季南下的寒風,也阻擋住了夏季北上的暖濕氣流。
北阻寒風,南遏濕氣,秦嶺也因此形成了多樣而變幻莫測的天氣。風雷雨雪、烈日炎熱,生活在秦嶺之上的人們一天就能經歷一個遍。
在秦嶺的北坡,凜冽的寒風連續數億年沖擊著它,黃土高原也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風雕奇觀;
在秦嶺的南麓,豐富的降水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各式各樣的珍稀物種將之視作天堂。
倘若沒有秦嶺橫亙在那里,如今中國的氣候恐怕將會發生巨變。就比如說與中國緯度相近的美國,他們國家的腹地是中央平原,沒有高大的山脈阻擋,這就導致當冬天降臨之時,暴風雪就會從北方肆無忌憚地沖擊到南方,停電、積雪、嚴寒……各類極端天氣數不勝數。
而我國得益于秦嶺的坐鎮,在冬天的時候,南方不至于過于寒冷;在夏天的時候,北方不至于過于炎熱。
如此絕妙的氣候分割,不僅令現代人感到驚奇,就連古代的詩人也忍不住吟游一番。
3、秦嶺是中國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
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中國800毫米等降水線以秦嶺為界·
400毫米等降水線以胡煥庸線為界(與長城線也有點同步),400mm等降水量線基本上是在大興安嶺西側。
我國 200mm年等降水量分界線是以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經青藏高原為界,劃分半干旱區和干旱區。
越往北方,就越干旱!
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秦嶺也是是中國一月均溫0℃等溫線經過的地區,是中國積溫4500℃經過地區,是中國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
是中國南方水田農業與北方旱地農業界線,
是中國河流有無結冰期界線,
是中國江漢谷地與渭河平原界線,
是四川盆地與黃土高原的界線,
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是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秦嶺也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巍巍秦嶺在,華夏中國魂!
問誰是中華龍脈?
舍秦嶺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