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人,屬于阿拉伯民族,約占科威特總人口的30%左右
說起來,絕大部分中國人知道“科威特”這個國家,應該是因為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往事如煙,那年伊拉克悍然入侵海灣國家科威特,舉世震驚。這場戰爭不止讓伊拉克聞名世界,也讓這個一度亡國的科威特“聲名遠揚”。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太過深入人心,以至于今天的許多人一提起科威特,第一印象就是這是曾經被伊拉克滅國的中東國家。
科威特軍隊俘虜伊拉克士兵。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后,隨著美軍抵達作戰,科威特軍隊也開始反攻
其實,科威特是一個很值得說道說道的國家,遠非你想象得那么簡單。這個典型的中東小國,除了大發石油財之外,它和伊拉克之間的愛恨情仇說來也是一樁大戲。如果你細心觀察科威特和伊拉克的交界處,你會發現,面積只相當于伊拉克3%的科威特,把伊拉克的出海口堵得水泄不通,于是,伊拉克只能望灣興嘆,明明波斯灣就在家門口,可卻夠不著。
科威特位置
這樣奇葩的領土劃分當然不是自古以來,而是和殖民歷史有關。只要是關于中東的歷史,可以負責地講,許許多多后來的民族、邊境、宗教、政治問題,十有八九都是曾經統治中東的英法殖民者一手釀成的。
1920年,一戰之后的中東局勢圖
科威特是一個標準的小國,面積僅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50萬,其中只有30%左右是科威特人,其他都是外籍勞工。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建在波斯灣沿岸,并通過一條跨海大橋與北岸連接,這就是曾經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科威特大橋,也是中東唯一一條世界級的跨海大橋,長約36公里,耗資多達260億美元,而這條了不起的大橋是由中國承建的。
科威特跨海大橋,由中建承建
科威特也是“小國巨富”的代表,別看人家國土小,資源少,可是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科威特南部的布爾甘油田堪稱聚寶盆,已探明石油儲量多達1140億桶,占世界總量的10%,位居世界第7,每年僅憑石油出口,就能為科威特帶來2800億美元的收入。也正因如此,美軍在中東最大的軍事基地之一,就位于科威特南部的油田區,可謂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美軍。
科威特美國空軍基地
目前,科威特貨幣第納爾是世界上價值最高的貨幣,超過歐元和美元,1個科威特第納爾能換22塊人民幣。2021年,全世界100萬美元以上的豪車銷售量最高的國家,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科威特。
科威特曾經是世界上豪車銷售量最高的國家。
科威特天氣最大的特點就是炎熱少雨,夏季平均氣溫在40度以上,最高氣溫可以達到51度,可是可以“熱死個人”,而冬季會降水,最好玩的是,科威特降水不是雨水,而是冰雹。
科威特冰雹
科威特雖然位于波斯灣沿岸,但說起仍然是兩河流域孕育出來的國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兩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的古巴比倫文明,而兩河流域也由此成為阿拉伯世界最為富庶的地區,這里有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等許多的國家。
兩河流域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科威特這塊地,最早就是兩河帶來的淤泥堆積出來的入海口三角洲。兩河流域曾經被許多的帝國征服,比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等。在古代,科威特在和伊拉克一直是一家人,這種關系延續了上千年。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建立,并迅速擴張,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大規模傳播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
阿拉伯帝國迅速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和兩河流域,并用伊斯蘭教鍛造出了統一的阿拉伯世界。科威特作為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交界處,而它也由此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對外窗口,是貿易的中轉站和朝圣者的落腳地,迅速繁榮起來。科威特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經濟繁榮發展,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豐富,孕育了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詩人法拉斯達克。
法拉斯達克,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詩人
最有意思的是,由于科威特自古便是一座開放的國際港,因此不止有穆斯林,還有大量基督徒。431年,當時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牧首聶斯托利的學說,被斥責為異端,于是他就跑到了科威特,建立了所謂東方學派,由此開始他的傳教,基督教首次傳入中國是在唐玄宗年間,當時叫做“景教”,而這個景教正是聶斯托利派的學說。
在西安出土的景教碑
當時,中國人將羅馬叫做“大秦”,而從中亞地區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基督教,也就被視作“大秦景教”,后來還在西安出土了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歐洲畫家筆下的蒙古軍隊圍攻巴格達
13世紀,蒙古鐵騎從漠北草原崛起,迅速席卷世界、攻城略地,所到之處無不俯首稱臣,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建立起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巨型帝國,也就是“蒙古帝國”。1258年,蒙古軍隊攻陷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但蒙古人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快阿拉伯世界又陷入了無序狀態,群雄并起、軍閥混戰的時代到來了。
然而與此同時,來自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突厥人開始崛起,于1499年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南征北戰,領土迅速擴大。1682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兩河流域,由于是邊疆地區,因此只能派遣總督管理,也無法將海灣地區納入統治,允許當地存在阿拉伯酋長國。
科威特國王薩巴赫和美國總統小布什
此時的科威特由薩巴赫家族統治,他們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稱臣,換取了相對和平的環境。此時,科威特成為了東西方交匯的地區,西邊是逐漸擴大的奧斯曼,東邊是英屬印度,而科威特是印度到中東再進入歐洲的重要中轉站,英國人一直向據為己有。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伊拉克總督區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看出了英國人在向科威特滲透,于是在1871年宣布廢除科威特的酋長國建制,將其納入了奧斯曼治下的伊拉克總督區巴士拉省,這也是后來伊拉克宣稱科威特是伊拉克一部分的最早法理來源。
謝赫·薩巴赫
英國人也不是吃素的,1896年英國殖民者扶持科威特王室的謝赫奪得王位,宣布脫離奧斯曼。1899年,科威特酋長國正式同英國簽訂協議,成為英國的保護國,由英國負責提供國防保護,對于中國人而言這就是喪權辱國的事情,但對于這些阿拉伯酋長,這甚至是好事,因為他們獲得了西方列強的保護。于是,英國成為科威特酋長國的宗主國。
科威特
由此,英國人正式控制了整個海灣地區。
粉色部分為一戰前英國在北非和西亞的勢力范圍
這些海灣酋長國,本身就是家族治下的部落社會,因此只要酋長能保住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也無所謂誰當老大,于是科威特一步步淪為了英國。同樣都是簽署賣國條約,在中國,李鴻章是千古罪人;但是在科威特,謝赫卻是千古圣君,因為科威特人覺得這是酋長讓洋人拿著槍炮來保護自己。直到今天都是如此,英美兩國都在科威特有大量駐軍。
科威特國慶日閱兵儀式上,駐科威特英軍參加檢閱
科威特在發現石油之前,立國之本就是海港貿易,因此科威特必須要抱大腿。然而,一戰爆發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1915年,時任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指揮的加里波利戰役大敗,25萬英軍死亡,奧斯曼贏了,這就讓科威特這個小東西又開始左右橫跳了,覺得奧斯曼才是大哥,這就讓英國很生氣,打不過奧斯曼,我還收拾不了你嗎?
丘吉爾,后來的英國首相
于是,科威特被英軍封鎖港口,直接導致經濟崩潰。緊接著,英國人又開始動手腳了。1916年,英軍情報官勞倫斯聯絡阿拉伯各部,發起了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拉伯大起義,他也由此獲得榮譽稱號“阿拉伯的勞倫斯”。
1962年英國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講述了一戰時期,英國軍官勞倫斯發起阿拉伯大起義的故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在英法兩國合力之下,被迫簽署《色佛爾條約》,一下子失去了71%的領土,其中就包括今天的敘利亞、約旦、巴勒斯坦、科威特和伊拉克,根據條約,敘利亞淪為法國,而其他地區都淪為了英國。
一戰之后的中東局勢圖
這樣粗暴地劃分,誕生了許多后來非常嚴重的中東問題,比如庫爾德問題,一個庫爾德斯坦被活生生分成四塊,落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四國境內;還有就是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海岸線問題,如今的伊拉克只剩下一個小小的阿拉伯河入海口,僅60公里。
這下沒話說了,科威特只能乖乖地當英國人的小弟,否則就面臨著被來自阿拉伯半島的沙特家族侵吞的危險。英國將原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巴士拉和巴格達三個省合并為伊拉克王國,這是一個英國控制下的傀儡政權,1932年給予名義上的獨立。科威特人認為與其當英國,不如當伊拉克的一部分,好歹是個“阿拉伯王國”,于是就要求并入伊拉克王國。
伊拉克王國首任國王費薩爾和英國殖民者合影
英國人當然不肯,留著科威特是有用的,倘若科威特和伊拉克合并,英國勢必不能有效控制海灣地區。科威特歷史上是伊拉克巴士拉省的一部分,但是此時卻被要求分家,這就讓科威特人非常不滿,于是民間出現了“自由科威特”運動,要求和伊拉克合并。
然而,科威特的酋長家族薩巴赫家族可不高興啊,你老百姓怎么想的關我酋長什么事?于是,薩巴赫家族依舊和英國人站在一起,1933年英國人劃分海岸線的時候,還故意擺了伊拉克一道,不僅只給伊拉克留了60公里的海岸線,還將阿拉伯河入海口的布比延島劃給了科威特,這就讓伊拉克別提多么難受了。
伊拉克入海口
終于,1939年科威特爆發了大起義,要求并入伊拉克王國,被薩巴赫家族聯合英軍鎮壓了,而這個時候,科威特發現了石油,這一下子就解決了大部分問題,有錢了就不亂了,于是科威特人也不想回歸伊拉克了,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錢被分走,英國人樂得看場子、挖石油。
漸漸的,科威特居然成為了海灣巨富,在當時已經有數億美元的財富。小國寡民的科威特,卻坐擁海量石油財富,全國的石油儲量高達,外匯多達1000億美元
二戰結束之后,科威特滿世界投資,日本、美國、歐洲,甚至是中國,到處都有科威特富豪,比如1991年的香港電影《賭俠》中就有科威特人在香港住大豪宅的橋段,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然而,這個時候,伊拉克又不開心了,1958年伊拉克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王國統治,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自此,科威特一直面臨著來自伊拉克的軍事壓力。
伊拉克軍隊
1960年,科威特加入沙特阿拉伯牽頭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并獲得了一定的保護。1961年,英國宣布放棄中東,于是科威特正式獨立。獨立之初的科威特,算是中東地區最好命的國家,政治上維持了酋長統治,十分穩定;經濟上石油資源豐富,非常富裕;社會上自由開放,溫和包容,連婦女都可以不戴頭巾。可以說是整個中東最順利的國家。
科威特人
當時的科威特不止有大量的石油出口財富,還實現了多產業發展,國民教育素質很高,也有很多人才。唯一的不足就是鄰居伊拉克太嚇人了。科威特政局穩定,經濟富裕,而伊拉克多次經歷軍事政變,經濟時好時壞,還一直把吞并科威特當作民族復興的目標。
伊拉克軍隊
當時,隨著伊拉克石油出口量的激增,原先的出海口已經嚴重不足。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嚴重受到限制,全國大約80%的石油只能通過巴士拉海港出口,速度和效率可想而知的慢,大大影響到了伊拉克的經濟發展。除了轉移經濟危機和國內矛盾外,伊拉克攻打科威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奪得更多的出海口,乃至吞并整個科威特。
伊拉克一直希望奪得科威特的沃爾巴島與布比延島
科威特順風順水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就是伊拉克的窮追不舍。早在1959年,伊拉克政府就公開宣稱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是必須要回歸的。科威特當然覺得伊拉克不可理喻,于是伊拉克先后策劃了三次入侵科威特的軍事行動,前兩次都不了了之。
伊拉克軍隊
第一次是1961年,就在科威特宣布獨立不久,伊拉克即陳兵邊境,準備一舉拿下科威特,然而英國及時出手,派遣7000多名士兵駐扎科威特,致使伊拉克的企圖落空;第二次是1973年,伊拉克要求科威特割讓沃爾巴島和布比延島,當時第四次中東戰爭剛剛爆發,阿拉伯世界聯合起來同以色列作戰,宣稱阿拉伯人不打阿拉伯人,于是伊拉克又被迫放棄。
中東戰爭中,向以色列軍隊投降的埃及士兵
1968年,伊拉克再次政變之后,阿拉伯復興黨上臺執政,奉行大阿拉伯民族主義,一個梟雄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薩達姆。這哥們向來誰也不服,科威特無論如何都要拿下。1973年,伊拉克軍隊甚至直接打死了2名科威特邊防軍士兵,占領了一個哨站,這無疑是宣戰了,但是阿拉伯聯盟下場調停,也就算了。
薩達姆
1979年,薩達姆正式上臺,成為伊拉克總統,眼看著要對科威特重拳出擊,結果這個時候,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什葉派掌握了政權,瞬間轉移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矛盾,。1980年,伊拉克趁著伊朗國內陷入混亂的時候,突然宣戰,史稱“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遜尼派國家如沙特、科威特都站在了伊拉克一邊,為其提供大量貸款和軍費。結果,8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什么都沒撈到,和伊朗打了個兩敗俱傷,不止把國內打得山窮水盡,45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多達3500億美元,還欠下了多達1500億美元的外債,其中科威特一國的欠款就占了10%左右。
薩達姆
本來科威特覺得伊拉克要是打垮了伊朗,自己高低要叫他一聲大哥,沒成想,伊拉克就是個紙老虎,當然不給面子。1989年,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自己增產,通過油價上升來還債,結果科威特第一個發難,不止不減產,還增產50%;同時最絕的是,還在布比延島上建了一座新城,把伊拉克本就不多的出海口給堵死了。
伊拉克就動了殺心,不敢惹沙特,就拿科威特開刀,怒沖沖地對科威特說自己是為遜尼派流血,要它免去欠款,人家當然不答應。
逃離科威特的科威特人
橫的怕不要命的,反正撕破臉了,薩達姆就想賴賬,打不過伊朗還打不過科威特嗎?于是,伊拉克繼續在1990年悍然入侵了南邊的小鄰居科威特,在短短10小時后,占領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將科威特納入國土
科威特上至酋長,下至平民,全部逃難出國家,當時整個世界都是科威特難民,而最離譜的是這些人沒有什么亡國之痛,只當是公費旅游,哪怕是流亡期間,他們每人每個月的生活費高達1000美元,都是由科威特政府買單,而同時期中國的平均月薪還不到200元人民幣,只相當于20美元左右。
1991年香港電影《賭俠》中的科威特人
這就瞬間引發了國際社會的聲討,美國等十幾個國家組成聯軍,在聯合國授權之下,出兵中東,海灣戰爭正式爆發,僅僅100天后,伊拉克就給打得落花流水,科威特復國。這下子,科威特算是明白了,自己還得找個靠山,美國就很不錯。
海灣戰爭中,兩名美國士兵在被摧毀的伊拉克裝甲車上
美國也由此正式介入中東局勢,科威特就成為了美國在中東的第一站。2001年,911事件爆發,緊接著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薩達姆政府垮臺,新建立的伊拉克政府隨即在美國安排下和科威特進行領土協商,一個“不”字都不敢說,2012年終于達成了永久協議。科威特再也不會被伊拉克“吞并”了。
2003年,美軍在巴格達推翻薩達姆雕塑
然而,科威特自己也不干凈,在和美國搭上關系之前,科威特可是人盡皆知的“恐怖分子避難所”。1974年,巴勒斯坦恐怖組織聯合日本赤軍襲擊新加坡煉油廠,后來這些人就逃往科威特避難,此后,科威特就成為了大量恐怖組織的“落腳點”,常年發生恐怖襲擊事件。
科威特塔
但說到底科威特之所以立于不敗之地,還是因為它可以讓大國在自己身上找到游泳的地方。可以說,一個小小的科威特,世界上幾乎所有大國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國家利益。
美軍在科威特
美國當然是為了大量的石油和地緣政治利益,只要有科威特,美國就有海灣地區的霸權;中國是近些年來,科威特最大的經濟合作伙伴之一;俄羅斯則是科威特最大的軍火貿易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則是科威特最大的外來人口來源國;英國更不用多說了,人家就沒走過。
如今,美國在科威特部署了1萬多名士兵、200多架戰機和400多輛坦克,可以永保科威特安全,從英國的保護國到美國的保護國,科威特自然是喜不自勝。況且美國還幫助科威特解決了伊拉克這個煩人的鄰居,因此,科威特可謂是死心塌地跟著老美。
美軍軍事基地
科威特也沒辦法,它只是一個海灣小國,身邊是伊拉克、伊朗和沙特三個中東大國,其中沙特和伊朗更是劍拔弩張,要想活命,就得左右逢源、長袖善舞。比如科威特政府親伊朗,但是又和伊拉克保持著經濟合作的關系,伊拉克94%的食品出口都去了科威特;同時,科威特又和沙特是軍事盟友,一起訓練,2015年也門內戰還和沙特一起出兵。
科威特軍隊
恐怕,科威特唯一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出海口問題,伊拉克還是很難受,雖然科威特向伊拉克撒幣不少,可是地理問題始終無法解決,科威特總不能割讓領土。然而,每次鬧矛盾,沙特總是站在科威特一邊,于是伊拉克也就沒什么話好說。
沙特王儲
伊朗和科威特的關系最好玩了,從古代開始,就有大量波斯人居住在科威特,這些人甚至有不少人已經成為科威特人。當初,兩伊戰爭爆發,科威特站在伊拉克一邊;然而,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伊朗也站在科威特一邊;而伊朗每次遭到西方世界的制裁和封鎖,科威特仍然力挺伊朗。他們雖然都不喜歡對方,但是都知道唇亡齒寒,誰也不能沒有誰。
美國總統小布什
此外,科威特最關心的外交關系就是和美國的關系,2004年小布什政府正式將科威特列入“非北約主要盟友”,級別等同于日本,高于韓國。美國甚至允許科威特郵輪掛美國國旗,而科威特也愿意主動給美軍修建軍事基地。而另一個科威特最重視的大國就是俄羅斯,早在蘇聯時期,科威特就被認為是海灣地區唯一的親蘇國家。
科威特幫助美軍修建軍事基地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也繼承了這個外交關系,曾經蘇聯給科威特提供了大量軍事裝備和訓練,俄羅斯也是這樣干的,科威特不缺錢,相當于是千金買馬骨,交個朋友。
最后是中國,中國是近些年來科威特最重要的朋友之一。1971年,中國和科威特建交,科威特由此成為中國在海灣地區的第一個建交國。科威特看中的就是中國的技術優勢,除了前文說到的跨海大橋,中國還為科威特興建了不少公路、鐵路和大型商場,2022年兩國貿易額高達314億美元,科威特還是中國第七大原油來源國。
科威特城
對了,科威特跨海大橋連接著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和投資1300億美元的“絲綢新城”,這座城也是中國承接的一座新型商業住宅區,目前,科威特還把中文列為和阿拉伯語、英語一樣的工作語言,可以說,科威特人把未來都交給了中國人。這個小國,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了極致,和中俄美三國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才是它真正獨步中東的秘訣,也是它成為中東最好運國家的緣由。
科威特美食
這個小國,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生存之道,而且科威特還十分關注后代發展,成立了一個后代基金,存了多達1000億美元的資金。至于未來會如何,那就是科威特自己的歷史使命了。
科威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