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沒養豬的人家則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在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民俗就是“割年肉”“燉大肉”。
春節“割年肉”一般是指豬肉,豬是我國先人最早馴養的野生動物之一,也是古人所說的“六畜(豬、牛、馬、羊、狗、雞)”之首,豬成為財富的象征。因為豬的飼養簡易,又具有骨細筋少肉多、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等特點,經過烹調加工后肉味特別鮮美,沒有異味,營養、食療價值較高,所以為日常食用肉最多的一種。我國豬的品種較多,但是口感和營養、食療價值類似。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豕、豚、彘、豬四名經常混用。
蘇軾《次秦少游韻贈姚安世》:“問羊獨怪初平在,牧豕應同德曜看。”蘇軾《滿庭芳》:“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蘇軾《別歲》:“東鄰酒初熟,西舍彘亦肥。”蘇軾《送顧子敦奉使河朔》:“磨刀向豬羊,釃酒會鄰里。”陸游《春日雜興》:“南村北村鼓冬冬,刲羊刺豕祭潭龍。”陸游《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蔬食戲書》:“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陸游《秋詞》:“鄉閭老稚迭歌舞,灶釜日餐豬羊烹。”等。
在潮汕舊時鄰里幾戶人家合飼一頭大豬,叫輪豬,就等臘月廿六這一天“殺豬”籌備過年的“肉食”。以前,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只能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而吃“年肉”就是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吃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臘月廿六的重要內容。在潮汕要數“縐紗扣肉”最具特色,縐紗扣肉系傳統潮菜,色紅肉嫰味甜,號稱潮汕“年肉”,寓意日子紅火富足。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再加上甜芋泥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富裕十足。在臘月廿六可不要忘記這老傳統啊,當然紅燒肉、鹵豬腳等肉類品種都可以,就看你的喜愛!
相傳在清朝庚子年間,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挾著光緒皇帝向西安倉皇逃竄。在逃命途中,見某鎮一小鋪門前張燈結彩,熱鬧異常,陣陣晚風吹來撲鼻的異香,慈禧便叫轎夫停下,差人前去打聽。侍衛打聽后回稟慈禧:小鋪是一位南昌人開的,今日廚師正在做扣肉。此時慈禧早就餓了,便說,快取來嘗嘗。小鋪廚師聽說慈禧要用此菜,心里一緊張,錯把炸好的肉放進冷水里,肉皮頓時起皺,廚師顧不上處理,就把它蒸好端上。然而,慈禧吃后覺得美味超群,勝似御膳房的佳肴,便問此菜何名。廚師擔心慈禧吃肉不給錢,看她滿臉皺紋,還涂脂抹粉,想到起皺的肉,便言道:皺紋扣肉。后來皺紋扣肉改名皺紗扣肉。
事實上,最初并沒有扣肉之說,只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東坡肉”全國聞名。東坡肉源自蘇軾的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至于用文火少水慢燉的烹飪方法出自何處,已無從考證。這是因為在清代之前,豬肉在上等筵席一般不用,蘇軾拿豬肉賦歌也帶有被貶灑脫、超然和對權貴不削一顧之意。至于煮肉“慢著火,少著水”掌握火候和時間的烹飪理論,都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基本技法。可以想象,蘇軾的愛妻王朝云,在烹肉技能上的獨到之處,深得蘇軾的喜愛。
元代《居家必用事食品類全集》的“煮諸般肉法”,就明確了“蓋定慢火養”的不二法則。袁枚在《調鼎集》強調燒肉先武后文。例如:“每肉一斤,用糖一錢,酒半斤,水一斤,清醬半茶杯;先放酒,滾肉一二十次,加茵香一錢,加水悶爛,亦佳”。元代賈銘《飲食須知》的誡單更是明白地告訴人們:“凡魚、肉、雞、鴨,雖極肥之物,總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若肉中之油,半落湯中,則湯中之味,反在肉外矣。推原其病有三:一誤于火太猛,滾急水干,重番加水;一誤于火勢急停,既斷復續;一病在于太要相度,屢起鍋蓋,則油必走。”所以我們現代人做紅燒肉的方法,都是依據祖先的經驗沿襲下來的。
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聽說他最喜歡吃豬肉,于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后來人們稱之為“東坡肉”。
號稱金陵八絕的明末才女董小宛,也是中國古代十大廚師之一,除了琴棋書畫,還是中國首位搶手的游太湖、登黃山、泛舟西湖的女導游。紅顏薄命,她年僅二十八歲就去世了,但卻給后世留下了“灌香董糖”和“卷酥董糖”,以及浙江名菜“虎皮肉”(也稱董肉)。
“董肉”油亮光滑,紋似虎皮,軟爛醇香,是小宛的杰作,并與“東坡肉”相映成趣。
后人在東坡肉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便成了花樣百出的菜品,真可以算得上“國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梅菜扣肉”“豆豉扣肉”;干菜系列還有“豆角扣肉”“筍干(絲)扣肉”“酸菜扣肉”“鹽菜扣肉”等;按菜品季節還有有“香芋扣肉”“土豆扣肉”;甜食的有“甜扣肉”“蓮子扣肉”“糯米扣肉”;對腐乳情有獨鐘的還弄出個“腐乳扣肉”,真是數不清。各種扣肉又因菜系不同,口味各有區別,只待大家細細去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