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區區五萬人戰勝了曹操約三十萬的大軍,有人說不是那場東風,可能就沒有后來的三國了。難道就像杜牧詩里說的那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嗎?歷史就是靠偶然的東風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嗎?
《地理中國》科考隊來到了湖北省赤壁市,對赤壁古戰場展開了科考。
在今天的赤壁市博物館中,還可以見到仿制的當年東吳戰船模型。
艨艟和斗艦是當時東吳水軍的標配,當艨艟進行第一波攻擊后,不管得手不得手,第二波的斗艦就緊跟其后。曹操的前鋒部隊就是被東吳的這種獨特戰法打敗了,不得不“引次江北”。
然而初戰告捷并沒有讓周瑜如釋重負,他深知這不過是曹操的一次火力試探,孫劉聯軍只有五萬人的家底,等到真正攤牌的時候,他又靠什么去對付曹操幾十萬的虎狼之師呢?
在翻閱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冬季氣侯記錄后,專家發現在這個區域每年冬季,平均有兩三次東南風刮起。看來在赤壁一帶冬季刮起東南風并不偶然。
科考隊來到了赤壁的對岸,曹軍所駐扎的江北烏林一帶,這里屬沼澤湖泊地帶,容易滋生蚊蟲。考古工作者從長沙出土的西漢馬王堆女尸辛追的內臟組織中,就檢測到了血吸蟲蟲卵,這說明血吸蟲病早就流行于赤壁之戰的發生地。
有研究認為,那些新進入疫區的、先前不曾被感染的人群和動物對血吸蟲特別易感,又易于發病,這類患者在當時條件下大多只有死亡,而作為曹軍主力的多為北方人馬,恰恰就是這種情況。與此相反,那些東吳兵馬雖然也感染并發病,但多是慢性患者,因此對再感染的抵抗力以及在行軍、作戰能力上都是比較強的。這種差別正是周瑜所謂“水土不服必生疾病”的緣由所在。
于是曹操將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既為對抗東吳艨艟、斗艦的沖擊戰法,也是對部隊大面積非戰斗減員,而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失去了靈活機動性的曹軍,已將戰場主動權拱手讓給了對面江岸的孫劉聯軍,之后黃蓋詐降,周瑜火攻不過是水到渠成,從此天下三分鼎立。
其實曹操當年為南征傾注了不少心血,為了北方士兵熟悉水戰特意開挖修建了玄武池,而最后卻栽在了疾疫之上,以致在多年之后他給孫權去信還在吐槽這件事情。在《江表傳》中曹操后來給孫權寫信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可見他一直對赤壁的經歷耿耿于懷,也一直不愿承認自己是被周瑜打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