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我們華夏5千多年的歲月長河里,祖先們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而這些文化財富,都是先輩們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才總結而出的,我們也習慣稱呼這樣的文化為“俗語”。雖然,俗語并沒有多么華麗的語言,但卻有著非常強的實用性,常常在人們面臨困境的時候,及時指明前進的道路。
而在這諸多的俗語中,相信大家對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都不會陌生,它說的是,自己的子孫后代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福祉,老人們并不用太過擔心、掛念,也不用為他們太過操勞。不過,很多都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而這下半句話才是精華,只可惜少有人知道。
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中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據說,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羅的秀才,因為家里條件不好,再加上屢次參加科舉都沒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于是便決定遠走他鄉,做了一個教書先生。這個羅秀才,是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在成為教書先生之后,他就離開了妻子,家里的一切瑣事,都教給了自己的這個妻子打理。而羅秀才的妻子原本是大家閨秀,對于家務事也比較陌生,帶著自己的兒子獨自生活非常不容易。
而等到羅秀才請假回家探親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7歲了,羅秀才見到自己的孩子也非常高興,于是便想出題考一考自己的這個孩子。只見羅秀才指著藍天說了一個“天”字,讓自己7歲的孩子對出下聯。不過,他的這個兒子,平日里都在幫母親做家務,根本就沒上過幾天學。于是妻子非常著急的指著地,但不小心指到了“雞屎”,兒子看到后便回答羅秀才“雞屎”二字。
羅秀才在聽到這個答案后,非常生氣,于是便又問到“父親”對什么?妻子又想提醒他,于是便指著自己,而孩子看了一會,便回答“奶”。羅秀才聽了之后,立刻氣得直跺腳,對于自己孩子的蠢笨非常傷心,又想起了自己科舉不順的經歷。于是,羅秀才一怒之下,就出家做了和尚。
而在羅秀才再次離家出走后,妻子也非常后悔沒有給孩子應有的教育,于是便攢錢讓孩子上學校。而羅秀才的這個兒子其實很聰明,在讀書之后沒多久,就成為了一個富有學識的讀書人,而且,他還在一次科舉考試中,考中了狀元。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中了狀元后的他,還特地大擺壽宴,來感謝母親。
而羅秀才在知道這件事后,心里非常開心,馬不停蹄的跑回來家。但是,門口的家丁并不知道他是誰,于是便向里邊通報說,有一個和尚來化緣。于是,他的妻子便讓下人拿了一些錢財來打發他。羅秀才一時間恍如隔世,于是便在墻上寫下了“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斗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詩詞。
所以,這“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一句,便是“莫為兒孫作馬牛”。而這下半句實際上是要告訴天下間的父母,孩子們都會有自己的福氣,有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更是不能強行逼迫,也不能不管不問,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就好比羅秀才,在自認為兒子“蠢笨”之后,就對其不管不問,放任不理,自然不會被兒子所記掛。反倒是他的妻子,對于孩子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反而等來了兒子飛黃騰達的一天。
所以說,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道路和福氣,長輩們無需為自己的孩子太過操勞。如果一味的放任或者是逼迫,即便再優秀的孩子也會變得碌碌無為,即便家里再如何富裕,也會變得一貧如洗。所以說,這下半句才是教育子女的經典,但很多人卻都不知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