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占據荊州,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部署,若占據此地靜心發展,將來蜀國很有可能逐步壯大,最終,完成一統中國的霸圖。
關羽作為“武圣”的代名詞,是忠義的化身,一身的俠肝義膽,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世人的敬仰與尊敬。他講義氣、忠國家的故事,演繹了一千多年,經久不衰,至今仍讓人們津津樂道,也給了后世的我們一些鼓勵與動力。但是,歷史上關羽丟失荊州、奔走麥城之事,被諸多責怪,對此,后人之人也是對此爭論不休探討不止。
驕傲、大意、輕敵等貶義詞,均落到了關公頭上,“大意失荊州”一詞也由此而來。因為,他犯的錯誤實在是太大了,丟失荊州使蜀漢的前程被葬送,一時之間,關羽之前的好都被掩蓋了。那么,關羽為什么會在那么重要的戰役,樊城之戰中失敗呢?我想,這其中,除了關羽在作戰指揮中的不當以外,還與他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很大關系:驕傲、自大、輕敵。
其實,這里還有一個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就是:關羽面對的敵人真的很強。
劉備取下益州后,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派遣劉封、孟達占據上庸。而曹操集團經過內憂外患,進入守勢。雖說如此,但曹操集團仍然是三大軍事集團中最強的。孫權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荊州三郡,實力也大為增強,但因劉備集團占據荊州南郡,使得孫權集團不但無力向北發展,而且,還有被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夾擊的危險。
所以,孫權想方設法想占據荊州南郡。
關羽向來以“萬人敵”、“熊虎之將”著稱,在三國里一直都是強者的化身。特別是在演義中,更是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過關斬將、水淹七軍的豪杰英雄。就連死后,都要化作厲鬼來向呂蒙索命,那么,這樣的英雄豪杰怎么會遇上更強的敵手呢?其實,看看樊城之戰中諸多被人遺忘的現象,貌似強大的關羽,其實,并不怎么樣,兩軍作戰,實力也是相差較大。
我們從人數上來看,關羽出征時的確是有兵馬五萬左右,而曹仁只有兵馬兩萬。從初期來說,關羽的軍隊人數占有優勢。且看后續情況的發展,關羽打的是攻城之戰,耗時耗力,損兵折將定自是不少,損失應該也不小。且緊跟其后,曹操援軍也隨之陸續趕到支援,先是,于禁、龐德的七軍強勢而來,后有,徐晃的數萬人支援,最后,還有十二營兵作為其堅強的后盾。
這些可都是曹軍精銳,加在一起相當于在十萬兵力以上,其作戰實力不容小覷。然而,這還僅僅是正面作戰的兵力,我們再來看看背面敵人的支援。關羽背后的強勁敵人:孫權。孫權采取偷襲戰術,向荊州兵分三路,呂蒙、陸遜、蔣欽各帶一路,起傾國之兵攻打荊州,只為對付一個關羽。現在,我們再來算算兩軍對壘的實力如何,曹、孫兩家兵力總和在二十萬以上。
但是,關羽在這個時候,已是損兵折將,并沒有多少兵力來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荊州的守兵也不多。而在這樣的基礎上,關羽不僅毫無援軍支持,還有很多拖后腿的人,這一點更是為人所不齒。投降的人大有人在,因為怕關羽責罰,傅士仁麋芳更是不戰即降;因為個人私怨,劉封孟達作岸上觀,不派一兵一卒予以支持,最終,讓關羽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
不僅在兵力上相去甚遠,而且,在人才上面的差距也是巨大。
曹操方面,猛將基本上是總動員,且各個驍勇善戰、英勇無比:曹仁、于禁、徐晃、龐德。雖說,關羽也是一名驍勇善戰的猛將,奈何麾下并沒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大將,只有兒子關平還算是個二流武將,但面對如此強敵,他根本不頂事,老話說的好,雙拳難敵四手。并且,幫助曹操出謀劃策的,還有一流謀士:司馬懿、桓階等之流,可是,此時的關羽只有謀士馬良而已。
再來說說遠在成都的號稱“神算”的諸葛孔明大軍師,他對這場戰爭也是不聞不問,任其自由發展,毫不干預,想法過于樂觀,讓關羽以五萬兵力與曹、孫兩家相抗衡!我們在講關羽驕傲輕敵的同時,大家可曾想過關羽孤軍奮戰時的艱難,可曾想過關羽后手足不接的窘境,可曾想過關羽面對強敵時的大無畏,可曾想過沒有援軍的孤立無援之感。
最終,勝敗已定,后世的我們無法更改。但是,關羽追隨劉備一生,戎馬一生,經歷的戰爭更是數不勝數,所得戰功更是無數,死而無憾。但是,這荊州一別,關羽要在何處才能與劉備、張飛相見?可以說,關羽這一生,是忠義的寫照,是忠肝義膽的化身,就連他所使用青龍偃月刀,在傳說中,這件神兵利器也成了只斬小人的神器。
樊城之戰實際上改變三國時期格局的關鍵戰役,直接決定了荊州三郡(主要是南郡)的歸屬,東吳從此占據荊州六郡,不僅增加的地盤,而且還“全據長江”,進一步鞏固了東吳政權的安全。雖然,關羽的一生中失誤甚多,但是,并不妨礙他所行的忠義之事,也不妨礙我們繼續在將他的事跡演繹下去,為后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