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黃沙:黃沙嶺,在今天的江西。辛棄疾當時住在附近。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
見:同“現”,顯現,出現。
【大詩兄說】夏末秋初,寧靜的夜。萬物仿佛沉睡,其實可能只是“假寐”。驚鵲、鳴蟬、蛙聲,包含了豐富的生態學常識。實際上,除了枝頭的鵲鳥,辛棄疾未必能親眼見到藏在暗處的知了和青蛙,對于這些生物的感知,更多的是靠聽覺。驚鵲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主要也是飛離枝頭那一刻的鳴叫。
我們還可以腦補,水稻田里和附近的小溪邊,藏著很多白鷺,它們單腳獨立,把頭插在自己的翅膀里休憩。聽到動靜,于是“撲剌剌”地飛起,在空中盤旋,又落在更遠處的稻田里。這就是王維筆下的“漠漠水田飛白鷺”。
“稻花香里說豐年”。這是視覺的體驗,更是一種嗅覺的體驗。千百年來,水稻是中國人,特別是淮河以南中國人的主食。晚夏的稻田,白天是酷暑悶熱的,夜晚是清風拂面的。細小的稻花,在微風下各自授粉,一點點飄落在稻田下平靜的水面上。這水面,也只有一指深淺。稻花是小魚兒、泥鰍和螃蟹的食物。在當代,小龍蝦也是稻田里的???,但那時候還沒有,它是近代來到中國的舶來品。
稻谷在灌漿,還不夠豐滿,但是秋天的豐收已經可以預期。行走在稻田邊,手腳可能會被長滿毛刺的稻葉勾住、劃出白痕乃至血痕,請你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