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8年9月份,在寒冷干燥,氣候嚴酷的吐蕃地區,吐藩王正準備斬殺一位活捉來的唐朝大將,想以此來羞辱唐軍,就在行刑之前,吐藩王不經意間看了一眼這位大將,卻被這名唐大將的樣貌所吸引,于是上前仔細觀看,這一看竟不由得心中一驚,忽然伏地大哭起來。
身邊的士卒以及將領都面面相覷非常詫異,一位將領上前攙扶吐蕃王并關切地詢問,吐蕃王這才說出其中的緣由,原來這位唐大將長得很像自己去世的父親,因為父親非常疼愛自己,讓自己頓生思念之情,所以才會伏地痛哭。
這位死里逃生的唐大將就是——王孝杰,而以上這段故事來自《新唐書》中,對于王孝杰“大非川戰役”失敗后被俘的情況描寫,原話如下:
“孝杰以副總管戰大非川,為虜執,贊普見之,曰“貌類吾父”,故不死,歸之。”
王孝杰免死之后還成為了吐蕃的座上賓,受到了豐厚的待遇,可謂是“優渥有加”,隨后更是被吐蕃釋放,并安全護送回了唐朝境內。然而,讓吐蕃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座上賓”在日后卻成為了吐蕃國的克星。
公元686年,武則天因為策略的失誤,削減安西四鎮防務,這就讓安西四鎮成為了無人防守的真空地帶,于是吐蕃趁此良機把安西四鎮收入囊中。
到了公元692年,吐蕃內部發生叛亂,武則天想收復安西四鎮,于是派遣曾經在吐蕃大難不死的王孝杰,以及阿史那忠節一起率兵收復失地,王孝杰對吐蕃的情況是了如指掌,所以很快就擊破吐蕃軍,收復了安西四鎮,王孝杰也因此被封為左衛大將軍。
說到這里特別要多說一句,其實古代人有“俘將不可用”的說法,也就是被俘虜過的戰將雖然回國,但有可能已經成為敵國的奸細,一般是不會給予重用。
例如漢武帝時期,有一員大將名叫李陵,因為寡不敵眾被匈奴活捉,匈奴惜才對李陵以禮相待,這就讓漢武帝起了疑心,后來有人污蔑李陵已經叛國,于是漢武帝將李陵全家斬殺,最后李陵也就克死異鄉,再也沒能回到漢朝。
那么王孝杰也是如此,可是回朝之后卻依舊能夠得到重用,這不僅體現出了武則天“用人不疑”的用人之道,也體現出了武則天對于人心的把控能力,而之后所發生的事情,也再一次證明武則天的判斷。
公元697年,契丹李金忠叛唐,因為契丹驍勇,所以很快就攻入河北,對唐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因此武則天緊急任命王孝杰為總兵,率領18萬唐軍平叛契丹,當唐軍軍進到東硤石谷的時候和契丹主力相遇,兩軍瞬間交戰在了一起,因為峽谷較窄,王孝杰想帶領大軍沖出峽谷,結果唐軍主力因為人數太多無法正常跟進,導致王孝杰的大軍首尾不能相連,王孝杰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墜崖身亡。
王孝杰死后,武則天非常悲痛,于是追贈王孝杰為夏官尚書,封耿國公。可憐一代名將也就此隕落,著實讓人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