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干貨】我國地理分界線整理,來挑戰一下你知道多少
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騰沖縣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漸減少,兩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漸拉開距離,隨著國家近幾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使西部地區人口逐年增加。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一般比內陸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會更大,這些地方商業比較發達,人流量大,氣候適宜。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疏,大體有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昆侖山脈、青藏高原北部,這些地方有的是常年干旱,有些是終年積雪,環境相對比較惡劣。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5.濕潤區與干旱區的分界線,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降水豐富,為濕潤區;此分界線以西,除天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區都比較干旱。6.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干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氣候干旱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線。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線。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東北松嫩平原西部-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山脈(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農區,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此分界線以西為牧區,放養牛、羊、馬等牲畜。3.我國天然草場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呂梁山--橫斷山。此線東南部分是我國農區畜牧業分布區,此線西北部分是我國牧區畜牧業分布區。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我國我國的四大領海從北到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1.渤海與黃海分界線: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的連線;2.黃海與東海分界線:長江口北岸的啟東角與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3.東海與南海分界線:廣東南澳島與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 。1.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頂端連線為界。3.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臺灣島南端和閩粵兩省交界處的連線為界。其中,南海最大,渤海最小,渤海面積約為7.7萬平方公里; 黃海面積約為38萬平方公里;東海面積約為77萬多平方公里 :南海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千米。(一)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2、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7、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二)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5、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三)長城線:長城位于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1、長城地帶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性,使之成為一個生態環境的脆弱地帶。由于這里地處季風區向非季風區,半濕潤向干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的過渡區,反映的地理環境特點是雨量不多而時空變率大;地表徑流貧乏,而水量變化多端,有些河流長年無水,但偶發洪水則極易成災;平原少,溝坡地多,除黃河、西遼河沿岸局部平原及少數山間盆地外,多數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地,缺乏灌溉條件,大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水蝕、風蝕交錯,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為特色的土地退化過程。因此,長城地帶宏偉的建筑與強烈的風蝕、水蝕同樣聞名與世,引起國內外許多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的關注和興趣,期望通過各方面的研究找出一條開發、整治的科學途徑。2、長城地帶是農業生產上的一條重要界線。它既是雨養農業與綠洲農業的分界線,還是冬小麥與春小麥的分界線。這些界線的形成,既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又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所變化。例如,早在1956年我國農業發展綱要中,就將長城一線作為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到400斤指標的界限。這里既充分考慮到長城以北地區與以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差別,又考慮到現實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不強行統一。限制冬小麥在長城以北種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熱量指標。冬小麥生育所需10攝氏度以上的積溫為1500攝氏度左右,越冬最低溫為零下22—24攝氏度,長城以北大部分地區因冬季嚴寒,不能達到這些要求。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防寒措施和技術保證,強行北移冬小麥分布界限,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作為雨養農業和灌溉農業的分界線,在發展農業生產中,既要注意土地風蝕沙化,還要注意水土流失。在灌溉農業區,發展灌溉時,必須注意排水,否則極易引起次生鹽漬化。3、長城地帶是我國農、牧業生產的分界線。長城地帶作為農牧業生產的交錯地帶,實際上是農牧業內部結合差,農牧關系矛盾較多的表現。農牧業在空間分布上是分離的,漢民族聚居區以農為主,少數民族聚居區則以牧為主。如在內蒙古長城沿線一帶,蒙古族以牧為主,集中在中部高平原,漢族以農為主,集中在東部與南部河谷、盆地區。在地區農業生產上,農、牧分家,談不上結合,而且往往矛盾較多,多數情況是以農擠牧。包括新中國成立后的40多年里,水土條件好,接近農區的草場,往往成為開墾種糧的對象。由于該地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不少土地因開墾不當,草被破壞,引起大面積的沙化,又不得不棄耕,造成“農業吃牧業、沙子吃農業”的惡性循環。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城地帶的自然條件雖可發展旱作農業,但產量不穩定,土地易沙化,但卻是較好的牧業基地。為了充分發揮長城地帶草原牧業優勢和少數民族悠久的牧業經驗,正確處理農牧矛盾,今后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應以牧為主,農牧結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