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英雄輩出。
若論胸懷天下,有志平定亂世者,曹操肯定榜上有名。
據《后漢書·許劭傳》記載,東漢末年名士許劭曾評價曹操:
“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出身于官宦世家,父親曹嵩雖曾位列三公(太尉),但官位是通過數十萬錢買來的。
在公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前,曹操官至議郎,是御前侍衛官。
如果時值清平盛世,曹操
既難以與出身貴胄的劉虞、劉焉和劉表等人相比;
也很難競爭過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袁紹、袁術等人)。
然而,黃巾大起義、外戚何進謀誅專權宦官被殺、軍閥董卓進入都城禍亂朝政并架空皇權等一系列事變,給了曹操在亂世中英雄崛起的空間。
曹操以討伐董卓為名義,在陳留起兵,開始了他平定亂世的第一步。
曹操在中原根據地扎穩腳跟后,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
先后消滅呂布、袁術、袁紹、劉表、馬超、韓遂和張魯等割據勢力;
并在北方降服了烏桓和鮮卑等北方游牧民族,
從而一統北方,讓飽受戰爭之苦的北方百姓重新看到了安定的希望。
雖然后來,曹操兵敗赤壁,導致形成三國鼎力之勢,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但他依然有功于北方的安定。
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曹操非常重視對人才的招攬,他一生共發布過數次“求賢令”,求賢若渴的態度非常誠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善于招攬和任用人才,是曹操能夠消滅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重要因素。
然而,并非天下人才都為曹操所用。
曹操一生追求過三大名將,但其中二人跟隨劉備,一人效忠江東。
若論漢末三國時期但名將,關羽一定是其中的翹楚。
關羽英勇忠義的形象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為神話,其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占延津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斬蔡陽、單刀赴會見魯肅、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
雖然歷史上的關羽不如《三國演義》中那么出彩,但關羽確是當世名將,與張飛并稱“萬人敵”。
曹操麾下謀士郭嘉曾評價:
“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劉備)死用。”
“萬人敵”的評價如何?在當時,只有秦末“一生未有敗績”的項羽曾有過“萬人敵”的稱號。
曹操看中了關羽的武勇和治軍,一直想將其召至麾下,而劉備徐州戰敗給了曹操一次機會。
下邳之戰,關羽戰敗被擒,曹操立即招降關羽,并封他為偏將軍,對他禮遇有加。
關羽雖然感恩曹操厚待,但是一心想立功報答曹操后,前往找尋劉備。
白馬一戰,關羽大顯神威。
“(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中國歷史上能夠單騎陣斬敵軍主帥后全身而退的名將,只有兩人,關羽便是其中之一,這足以看出關羽的武勇。
關羽也憑此功績,受封漢壽亭侯。
然而,關羽立功后,卻離開曹操而去尋找劉備。
曹操對此,惋惜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只能說:
“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馬超年少成名,勇猛無比,在他26歲時,袁紹部將高干和郭援勾結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引兵進攻河東,掠取曹操所轄關中地區。
當時曹操派人聯絡馬超父親馬騰,請他出兵平亂,馬騰便派遣馬超領兵與曹操部下鐘繇平定了高干等人作亂。
馬超在此次戰斗中表現英勇無比,受到了曹操的關注,因此在曹操擔任丞相一職后,便數次以漢朝朝廷名義征聘馬超入朝廷擔任要職,先后任命他為徐州刺史和諫議大夫等官職,但馬超都沒有赴任。
赤壁之戰后,曹操欲先平定西南巴蜀之地,便在公元211年派鐘繇和夏侯淵出征漢中張魯。
當曹軍途徑馬超等西涼軍閥的領地時,馬超和韓遂認為曹操有意并吞涼州,便聯合西涼各路軍閥同時起兵反曹,于是爆發了潼關之戰和渭南之戰。
馬超和韓遂率領西涼軍快速攻占了潼關,想要在此擋住曹軍,從而控制關中地區。
曹操見此,便親率大軍來迎戰馬超。
馬超曾對韓遂獻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計策——
“(我們)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谷盡,彼(曹操)必走矣”,
卻被韓遂拒絕而沒有使用。
由此,可見馬超并非有勇無謀之人。
曹操聽聞了馬超的計策后,嚇出一身冷汗,感嘆道: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在接下來的渭南之戰中,西涼軍失去先機,而曹操巧施“聲東擊西”和“離間計”等計策之后,終于殲滅了西涼軍主力,打敗了馬超。
馬超此后一蹶不振,先投靠張魯后追隨劉備,但他終生不能為曹操所用,不能不說是曹操一大遺憾。
漢末三國時期,如果問誰是江東名將,太史慈一定在列。
太史慈武藝高強,弓馬嫻熟,更富有謀略,善于領兵,更兼信義。
北海相孔融聽聞太史慈的名聲,便數次帶厚禮拜訪他的母親。
一次,太史慈回家看望老母,正逢北海郡被管亥帶領的黃巾軍包圍,他母親就告訴太史慈,孔融曾厚待于她,讓太史慈幫助孔融退卻黃巾軍。
太史慈便潛入城中去見孔融,在孔融的請求下,他孤身一人突破包圍,成功到平原劉備處求得援軍,解了北海之圍,因此,太史慈信義之名傳遍天下。
后來,揚州刺史劉繇征召太史慈,太史慈便去相見,但終不被劉繇所重用,只讓他擔任斥候將領,偵察敵情。
當時正值江東孫策率軍攻擊劉繇,一日,太史慈帶領一個士兵一起出城偵查,恰好遇到了孫策一行十三騎。
太史慈不畏于孫策的名聲和己方人少的情況,與孫策單挑,雙方互有勝負。
所謂英雄惜英雄,太史慈與孫策的友誼就此結成了。
此后,孫策打敗劉繇,占據了揚州,并招降了太史慈,從此太史慈便死心塌地的效忠江東孫氏。
孫策死后,孫權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防范荊州劉表勢力,劉表從子劉磐數次進犯,均被太史慈擊退,于是孫權將南方抵御荊州的大事都交給太史慈,足見對他的信任。
曹操聽聞了太史慈的事跡,也興起了招攬賢才的念頭,便給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里面還附加了少量藥材“當歸”。
曹操的用意是讓太史慈離開江東而歸順朝廷,但太史慈終不為所動。
公元206年,赤壁之戰前,太史慈在40歲壯年時便去世了,留下了無數遺憾。
這也讓曹操感嘆不已:怎么天下名將皆不被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