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親兄弟,明算賬。”意思是關系再親密,也要在錢財方面算清賬目。眾所周知,現在國際社會中很多國家以前都是“一家人”,因為戰爭、經濟等矛盾的激化,而“分了家”,分家以后關系都不太好,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后的蘇聯各國等。
然而有這么兩個國家,以和平的方式“鬧分裂”,分裂后關系反而更好了,甚至隨時準備合并,史稱“天鵝絨分離”,它們是誰呢?
“捷克斯洛伐克”,是從1918年~1992年存在的共和國,一戰結束后由奧匈帝國分裂時產生的;1993年1月1日起才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2個獨立主權國家,因為它們采取了和平的方式實現政權更替,所以被稱為“天鵝絨分離”。
那么他們為什么分家以后關系還特別好呢?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它們的歷史關系。
公元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來到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然后慢慢發展出了西斯拉夫部落聯盟,史稱“薩摩公國”;906年匈牙利王國跑來兼并了斯洛伐克地區,后來建立了“捷克公國”;12世紀后半葉,捷克公國改名為“波西米亞王國”;1526年,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繼承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兼并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區;1867年奧地利和匈牙利改組為“奧匈帝國”,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歸它們管。
意思是雖然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名字在不斷變化,統治者也在不斷更替,但它們本身是沒啥變化的,不過像皮球一樣被人踢來踢去,本質上還是一家人,是同一個祖先(西斯拉夫人)。
兩個親兄弟第一次“吵架”,是因為“錢”。當時捷克被奧地利王室統治,工商經濟特別繁榮,到了20世紀初,捷克的工業產量一下子占了整個帝國總產量的80%,你想想,有了強大的經濟作為后盾,捷克的地位當然水漲船高。
再看斯洛伐克,他歸匈牙利統治,比較慘,因為匈牙利人的民族主義特別嚴重,要求斯洛伐克學習匈牙利語、學習匈牙利文化,也不重視他們的經濟發展,這樣下去,斯洛伐克和兄弟捷克就差得越來越遠,為以后“吵架”埋下了隱患。
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兄弟立馬擁抱在一起,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可還沒有團聚多久,二戰又來了!德國浩浩蕩蕩進入了他們的領土,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上文中提到,捷克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國家,當時的工業生產力高居世界第7,所以捷克是“保護國”;而斯洛伐克是個小小農業國,德國當然不重視斯洛伐克,把它獨立出去,當成“仆從國”。久而久之,捷克開始覺得自己在“養”斯洛伐克,兄弟的間隙越來越大。
1945年,蘇軍又踏入了他們的領土,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倆又聚在一起了,可這時候兩國的經濟實力相差太大了,蘇聯也有點“看不上”斯洛伐克,捧著捷克,但斯洛伐克也不好說什么,畢竟自己比較弱勢。
1989年,東歐劇變,蘇聯自顧不暇,于是捷克斯洛伐克開始鬧獨立,其實捷克是不同意和斯洛伐克分開的,因為斯洛伐克方要求雙方的鐵路、銀行等進行分離,捷克覺得不合適,可鬧到最后也只是傷了感情,因為斯洛伐克的決心太強了。
1992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和平解體,1993年1月正式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解體以后親兄弟的感情反而更好了,因為雙方都是小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不是很大,平時互幫互助,也不再“吵架”,畢竟成為一個整體在國際上的地位肯定更高一點,所以他倆還有合并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