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等高線圖的判讀
等高線圖的高度注記為“海拔高度”(即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我國的海拔是指高出黃海海平面的距離)。
1. 數值大小
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數值大小按“大于小數,小于大數”的法則讀數,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閉合曲線內部數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數,小于小數”的法則讀數。
2. 疏密程度
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緩。綜合比較時,應利用“相對高度/水平距離”,比值越大,坡度越陡。
3. 形狀特征
①判斷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曲部分較和緩——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高原地形。
②判斷地表形態;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地;反之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兩個山嶺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鞍部。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山脊(也叫分水嶺),最大彎曲處的連線——山脊線(也叫分水線);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出——山谷,等高線最大彎曲處連線——山谷線(也叫集水線);等高線交匯處——陡崖。
③判斷坡向:示坡線——與等高線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的短線;向陽坡——坡向朝向低緯;背陰坡——坡向朝向高緯;迎風坡——暖濕氣流沿坡面上升;背風坡——暖濕氣流沿坡面下沉。
二. 等溫線圖的判讀
在氣象氣候專用圖上,把溫度相等的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稱為等溫線圖。等溫線圖上,同一條等溫線氣溫相等,不同數值的等溫線不能相交。
1. 判斷某地的氣溫值
氣溫由低緯向兩極遞減。北半球數值自北向南遞增,南半球數值自南向北遞增。
2. 判斷南北半球或海陸
根據等溫線溫度變化,溫度向北遞減(增)為北(南)半球;向南遞減(增)為南(北)半球。
3. 疏密
等溫線密集,表示氣溫水平差異大;等溫線稀疏,表示氣溫水平差異小。
4. 彎曲
向高緯凸出處,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向低緯凸出處,則氣溫低于同緯度地區(“高高低低”原則)。等溫線平直,則下墊面性質比較單一。
5. 判斷某地所處時間(季節或月份)
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反。南半球,1月份(夏季)大陸上的等溫線向南(高緯)凸,海洋上向北(低緯)凸。這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所至。
6. 判斷洋流的流向及寒暖流
在海洋上分布的等溫線突然有規律地向同一方向彎曲,則一定有洋流通過,等溫線的凸出方向即為洋流的流向。從較低緯度向較高緯度凸出即為暖流(或從溫度較高的海拔流向溫度較低海域為暖流);反之為寒流。
7. 根據等溫線的分布情況,計算某地海拔高度
在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其變化系數為6℃/1000米。
8. 分析影響某地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若等溫線與緯線大致平行,表明該地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受太陽輻射強弱的影響,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②若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表明該地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顯著。夏季越往內陸,氣溫越高;冬季相反。
③如若等溫線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則表明該地氣溫受地形影響。
三. 等壓線圖的判讀
1. 判斷氣壓系統
等壓線閉合,數值中低周高——低壓中心(氣旋);等壓線閉合,數值中高周低——高壓中心(反氣旋);高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高壓脊;低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低壓槽等。
2. 判斷風力大小
根據等壓線的疏密情況,等壓線密集處,單位距離氣壓差異大,氣壓梯度力大,則風力大;稀疏處,氣壓梯度力小,則風力小。
3. 判斷任意點風向
根據氣壓高低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再根據地轉偏向力的規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畫出偏向風。
4. 判斷天氣狀況
低壓、低壓槽控制時,多陰雨天氣;高壓、高壓脊控制時,多晴朗天氣;冷鋒雨區在鋒后,暖鋒雨區在鋒前。由低緯海面吹向高緯陸地的風,多為溫暖濕潤。由高緯內陸吹向低緯地區的風,多為寒冷干燥。
5. 判讀鋒面氣旋
①確定鋒面位置(低壓槽處),鋒線與槽線重合;②確定鋒面附近的風向;③確定鋒面性質以及移動方向(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的為冷鋒,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的為暖鋒)。
▍ 來源: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