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妙艷
溪邊是登崗鎮東北的一個自然村,隔溪與潮安的大窖相對而立。因為這個村子曾在明朝出產了官至浙江參政,后被奉祀為揭陽鄉賢的黃國卿、官至臺州通判,被當地祀為名官的黃國卿的兒子黃銳,以及舉人中式,做了泰和知縣的黃國卿的侄子黃釗等,所以我有溪邊的第一次行腳,并寫了《滄溪故里行》的小文發表在《揭陽日報》上。
再來溪邊村,曾因為其物。主要就是要來看看黃國卿的故居、溪邊黃氏宗祠以及宗祠北側的那座“涂庫”。溪邊有著那么知名的人文,如此豐富的古建,按理早就應該有著歷史文化名村、或者傳統村落等名號,但是實際上它卻什么都不是,這跟它養在地域的“深閨”有關,也跟通常所說的宣傳不到位有關,于是我跟市博物館的兩位同志專程去給它做些“考察”、測繪的工作,對其“資質”做點發掘、整理的工作。
就是在這次的溪邊之行,我獲悉了溪邊存在著兩個奇特的倒影現象。這下勾起了我的相關回憶:二十多年前我在花縣小住的時候,朋友邀請我去看了當地非常有名的倒景。在某村有若干個池塘,水質都相當澄沏,其中一個池塘,竟然能在早晨與黃昏,映現著五公里以外400余米高獨秀峰的影子,如果風平浪靜,倒影也還非常清晰。在村支書的導引下,我們來到黃國卿故居前面的外圍池。這池呈條狀,寬不過十余米,但在夏日天氣變化,也即溪邊村上有烏云覆蓋的時候,往往出現了桑浦山的倒景,在微波中閃閃爍爍,宛如海市蜃樓。桑浦山是揭陽、潮州交界的一座高丘,海拔400多米,屹立于溪邊東南10公里之處。站在池塘遠遠望去,就是天際一條藍黑的色塊,它是憑借什么條件投映在黃國卿故居的門前,作為這座明朝大宅的景觀,并搖曳著古老而神秘的傳說的呢?這個謎底還沒有人揭破,只是幾乎所有過往的上了年紀的村民,不約而同地證實生產隊時期確乎經常見過這樣的奇觀。
花縣也即今之花都市同樣高度的獨秀峰,從五里之外奔來池底,已被目為國內奇景,與長江斷崖上的懸棺、山東濟南某鎮的雙乳山等相持并論,而這個雙乳山的形象我們現在經常在中央衛視的視頻上見到。比之花都某塘五里投影大出一倍距離的溪邊倒影,難道歸屬的級別,不是超越了“國”而可序列更高的層次?
有趣的是,溪邊的倒景卻還不止黃國卿故居外圍池一處。在故居的后邊,也即村子的中央,有座儒林第,儒林第的前面,有一個池塘,姑且就叫儒林池罷,它的四周都是村舍。但村支書告訴我們,當上弦月從天邊升上來,站在儒林池旁,因為受到村舍的遮擋,而還看不到它“小小的船”那個形象時,這只“小小的船”卻已靜悄悄地開到儒林池子里來,在輕風蕩起的微瀾中,悠閑地輕晃。
青山明月都依戀溪邊的碧塘,是地理的靈氣使然,還是父子叔侄構成的進士、舉人功名結構、鄉賢名宦美譽這些人文精神所吸引?我來不及細想。然而我深信“事出有因”,所以先把所聞奉獻于博識者的眼前,以期引起人們“探秘”的興趣,假以時日,溪邊也許就可以憑借這雙料的文化,從而更加知名于遠近。
但愿這不僅僅是愿望。